[发明专利]一种精同步方法及接收机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39697.2 | 申请日: | 2008-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851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张辉;王西强;周楚才;徐彧;吴仕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创毅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琦;王诚华 |
地址: | 100084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同步 方法 接收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精同步方法及接收机。
背景技术
同步是OFDM接收机的关键技术之一,同步精度直接影响接收机的性能。同步技术通常分为粗同步和精同步两步来完成,其中粗同步为精同步提供一定的判断依据。而精同步的获取是至关重要的,精同步在粗同步的基础上进一步搜索时隙起点的准确位置,接收端需要在得知准确同步的前提下完成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解调以及信道估计等一系列操作,从而进行无符号间干扰(ISI,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无信道间干扰(ICI,Inter Channel Interference)解调,或使ISI、ICI最小化。
目前一般采用循环前缀(CP)作为保护间隔,以抵抗系统无线信道的长时延扩展(delay spread)引起的ISI。
现有精同步的方法之一是利用OFDM信号的数据信号和循环前缀(CP)的重复特性,利用第一径的位置作为FFT的开窗位置。然而该方法在信道延时扩展接近或大于CP的长度时,或者系统存在采样频率偏差时,无法使ISI和ICI的影响降至最低。
因此需要新的方法实现更快更准确的同步以适应业务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精同步方法,以实现准确的精同步,从而使ISI和ICI最小化。
本发明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收机,以实现准确的精同步,从而使ISI和ICI最小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精同步方法,包括:
A、进行信道类型估计,确定信道的第一径位置M1、最后一径位置M2和信道延时扩展;
B、比较信道延时扩展与循环前缀CP的长度Ncp的大小:
若信道延时扩展小于等于Ncp,则在从M2开始沿与M1相反方向的长度为(Ncp-(M2-M1))的区域内确定精同步位置;
若信道延时扩展大于Ncp,则将从(M1+Ncp)开始沿M2方向的长度为(M2-M1-Ncp)的区域内符号间干扰最小的位置确定为精同步位置。
较佳地,步骤B中确定符号间干扰最小的位置的方法可以为:
B 1、依次将从(M1+Ncp)开始沿M2方向的长度为(M2-M1-Ncp)的区域内的每一个采样点假定为精同步位置,根据其与各径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所述各径的能量值确定所述各径相对于所述各个假定为精同步位置的采样点的符号间干扰权值;
B2、根据各个径相对于同一假定为精同步位置的采样点的符号间干扰权值的累加和,确定符号间干扰最小的位置。
所述步骤B1可以进一步包括:对于从(M1+Ncp)开始沿M2方向的长度为(M2-M1-Ncp)的区域内的每一个采样点执行如下操作:
B11、假设当前采样点PL为精同步位置;
B12、当PL处于第i径的当前OFDM符号体内部时,根据
Ii(PL)=PLi×[Es(i)+Es(i+1)]
计算第i径相对于PL的符号间干扰权值;
其中,下标i表示径的序号;
Ii(PL)表示第i径相对于PL的符号间干扰权值;
PLi表示PL与第i径的当前OFDM符号的CP尾部之间的距离;
Es(i)表示第i个互相关能量值;
Es(i)+Es(i+1)表示第i径能量值的估计;
B13、当PL处于第j径的当前OFDM符号的CP内部时,将第j径相对于PL的符号间干扰权值置为0;
B14、当PL处于第k径的当前OFDM符号的CP之前时,根据
Ik(PL)=PLk×[Es(k)+Es(k+1)]
计算第k径相对于PL的符号间干扰权值;
其中,下标k表示径的序号;
Ik(PL)表示第k径相对于PL的符号间干扰权值;
PLk表示PL与第k径的当前OFDM符号的CP首部之间的距离;
Es(k)表示第k个互相关能量值;
Es(k)+Es(k+1)表示第k径能量值的估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创毅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创毅视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96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面磁芯螺旋结构微电感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肘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