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信号编码、解码方法及装置、编解码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239451.5 | 申请日: | 2008-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1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 发明(设计)人: | 苗磊;刘泽新;陈龙吟;胡晨;肖玮;哈维·米希尔·塔迪;张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10L19/00 | 分类号: | G10L1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信号 编码 解码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语音频编解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号编码、解码方 法及装置、编解码系统。
背景技术
在语音频编码算法中,由于人耳的听觉特性和比特率的限制,通常优先 编码低频带信号。随着网络的发展,对带宽的限制也越来越小,人们对音质 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增加信号带宽,能够提高信号的音质,当没有比特或 比特数很少时,可以采用带宽扩展技术。带宽扩展技术作为一种扩大语音信 号频带范围、提高信号质量的技术,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已经在若干 领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其中G.729.1中的带宽扩展算法和MPEG中的频带 复制(SBR)技术是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两种带宽扩展技术。
在现有技术提供的带宽扩展技术中,一种是:在编码端不对高频带信号 进行编码,且不改变已有编码器中低频带信号的编码算法,在解码端,根据 解码得到的低频带信号以及高低频之间潜在的关系,盲扩出高频带信号;这 种方法中,由于在解码端没有任何高频带信号的相关信息可供参考,使得扩 展出的高频带信号的质量较差。
另一种是:在编码端,将高频带信号的一些时域包络和频域包络信息进 行编码,在解码端,根据低频带信号的频谱信息生成激励信号,结合该激励 信号以及解码得出的高频带信号的时域包络和频域包络信息,恢复高频带信 号;相比于上述方法,该方法扩展出的高频带信号的质量较好,但对于某些 谐波强信号来说,该方法易产生较大的失真,因此,该方法输出的语音频信 号的质量也有待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编码、解码方法及装置、编解码系统,用 以实现提高语音频输出信号的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编码方法,包括:
将输入信号中的高频带信号进行分类判决处理;
根据分类判决处理结果,将高频带信号进行自适应编码;
输出包括所述输入信号中的低频带信号编码、所述高频带信号自适应编 码以及所述分类判决处理结果的码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解码方法,包括:
接收包括低频带信号编码、高频带信号自适应编码以及高频带信号的分 类判决处理结果的码流;
根据所述分类判决处理结果以及确定的激励信号,将所述高频带信号进 行自适应解码;
获得包括解码后的低频带信号和自适应解码后的高频带信号的输出信 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编码装置,包括:
编码分类模块,用于将输入信号中的高频带信号进行分类判决处理;
自适应编码模块,用于根据分类判决处理结果,将高频带信号进行自适 应编码;
码流输出模块,用于输出包括所述输入信号中的低频带信号编码、所述 高频带信号自适应编码以及所述分类判决处理结果的码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解码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包括低频带信号编码、高频带信号自适应编码以及 高频带信号的分类判决处理结果的码流;
自适应解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分类判决处理结果以及确定的激励信号, 将所述高频带信号进行自适应解码;
信号获取模块,用于获得包括解码后的低频带信号和自适应解码后的高 频带信号的输出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编解码系统,包括:
信号编码装置,用于将输入信号中的高频带信号进行分类判决处理;根 据分类判决处理结果,将高频带信号进行自适应编码;输出包括所述输入信 号中的低频带信号编码、所述高频带信号自适应编码以及所述分类判决处理 结果的码流;
信号解码装置,用于接收包括低频带信号编码、高频带信号自适应编码 以及高频带信号的分类判决处理结果的码流;根据所述分类判决处理结果以 及确定的激励信号,将所述高频带信号进行自适应解码;获得包括解码后的 低频带信号和自适应解码后的高频带信号的输出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将高频带信号进行分类判决处理,根据分类判决处理的结 果进行自适应编码或自适应解码,提高了语音频输出信号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信号编码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号编码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号编码方法中自适应编码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94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