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气机超、亚声叶型组合叶栅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239447.9 | 申请日: | 2008-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88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 发明(设计)人: | 李秋实;李绍斌;吴宏;周盛;陆亚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F04D29/40 | 分类号: | F04D29/4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气 亚声叶型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超、亚声叶型组合叶栅,尤其是指一种用于高负荷压气机来流超声大转角静子的超、亚声叶型组合叶栅。
背景技术
航空发动机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高推重比,即不断追求发动机更轻的重量和更大的推力。压气机是发动机的三大部件之一,起到对气流压缩作功的作用。要实现发动机高推重比则要求压气机用更少的级数实现高压比,因此对压气机提出了高负荷的发展要求。
压气机转子通过使气流产生周向速度,实现对气流的加功;而静子则使气流扩压、并同时减小周向速度使气流偏回轴向。高负荷的压气机使转、静子负荷都有所增加,对于转子要求其加功量进一步增加,从而使静子进口马赫数和气流角也相应地增加,对于进口级风扇,容易导致静子进口局部超声,从而易在静子通道内部形成激波,引起高损失。对于此类高负荷风扇/压气机的静子,要求在来流超声情况下实现大转角,其设计难度非常大。因为常规设计都尽量使静子来流马赫数控制在1.0以下,避免在静子内产生激波。
对于来流超声大转角的静子设计,若采用常规单排叶栅,既要实现激波减速,又要实现大转角,设计难度较大。于是考虑用双排组合叶栅分别实现激波减速和气流转弯的功能,即前排采用超声叶型实现激波减速,将超声气流降为亚声;后排采用亚声叶型实现气流大转角。另外,本发明以通流设计方法为基础实现该类超、亚声叶型组合叶栅的设计。
发明内容
作为高负荷压气机来流超声大转角静子设计的一种选择,本发明提供一种超、亚声叶型组合叶栅。
本发明提出的超、亚声叶型组合叶栅,指前排采用平直的小弯角的超声叶型,后排采用大弯角的亚声叶型,如图1所示,使超声来流在前排形成激波减速,气流在后排形成大角度折转。超、亚声叶型组合叶栅适用于来流马赫数在1.0~1.5之间,D因子达到0.7以上。
前后排叶栅采用一定合适的负荷分配,若用压升系数衡量,前后排压升系数比值在1.8~2.2之间为佳。双排叶栅在周向方向形成一定栅距的错位,本发明更趋向于后排亚声叶型前缘更靠近前排超声叶型的压力面,后排前缘距前排压力面15%~25%栅距,即15%≤t/s≤25%,如图1所示,使前排尾迹在后排得到良好的发展和控制。在轴向方向形成一定的重叠或不重叠,前排尾缘与后排前缘轴向距离变化范围在前排轴向弦长C的±10%之间。通过前后排相对位置优化产生最佳匹配效果,使组合叶栅具有较高的性能。
本发明内容还包括针对该类组合叶栅的设计方法。以通流设计方法为基础,将超、亚声叶型组合叶栅设计放入级设计环境中,通过通流计算得到静子区域的气流角分布,划分前后排轴向分界位置,再分别进行叶片造型,前排采用超声叶型进行造型,后排采用亚声叶型进行造型,然后再进行双排叶片相对位置的匹配,最终完成超、亚声叶型组合叶栅的设计。
本发明的内容是一种应用于来流超声大转角静子情况的超、亚声叶型组合叶栅概念,及以通流设计为基础的此类组合叶栅的设计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压气机超、亚声叶型组合叶栅;
图2为压气机超、亚声叶型组合叶栅三维造型效果图;
图3为组合叶栅后排周向位置对损失系数的影响((a)为后排不同周向位置,(b)为后排不同周向位置对损失系数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超、亚声叶型组合叶栅的设计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1:给定流道、叶片前尾缘和环量分布等参数,在级环境下进行通流设计,得到子午面参数分布包括静子区域的气流角分布;
步骤2:根据计算的气流角分布划分前后排轴向分界位置,使前排气流角变化稍小(小于10°),后排气流角变化稍大,并计算前后排负荷分配,检验前后排压升系数比值是否在1.8~2.2之间,若偏差较大,需返回步骤1进行环量分布的调整;
步骤3:根据前后排气流角分布对前后排分开进行叶片造型,造型时前排用超声叶型,后排用亚声叶型;
步骤4:进行双排叶栅最优相对位置匹配的调整,在周向方向形成一定栅距的错位,本发明趋向于后排亚声叶型更靠近前排压力面位置,距前排压力面15%~25%栅距,即15%≤t/s≤25%,在轴向方向可以形成一定的重叠或不重叠,前排尾缘与后排前缘轴向距离变化范围在前排轴向弦长C的±10%之间,重叠时则需保证后排尾缘在前排尾缘之后;
步骤5:进行2D或3D计算分析,评价超、亚声叶型组合叶栅流场和性能,若需要改进,则进行叶型、稠度或前后排相对位置的优化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94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纸币分离堆集机构
- 下一篇:提供精准低于1伏特的能隙参考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