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238972.9 | 申请日: | 2008-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54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 发明(设计)人: | 丁伟;刘从华;蔡进军;王栋;张志国;侯凯军;曹庚振;黄校亮;周卫军;柳召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J29/06 | 分类号: | B01J29/06;C07C4/06;C10G11/0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张茵 |
| 地址: | 10001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催化裂化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制备方法,更具体地,是一种适用于催化裂化过程 的多产丙烯的重油转化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催化裂化工艺不仅是提供轻质油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 提供低碳烯烃,尤其是丙烯等基本化工原料的重要生产工艺。石油化工过程生产丙烯的工 艺方案有多种,比如传统的轻质油品蒸汽裂解法、乙烯与丁烯的易位反应技术、丁烯歧化 反应(CN1618512、CN1618515)、丙烷脱氢技术(如CN1073893)、甲醇制丙烯技术以及 催化裂化工艺等。综合分析,通过催化裂化工艺生产丙烯具有投资少、原料适应性广、成 本低等显著特点而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催化裂化反应工艺中,通过改变催化剂性能达到多 产丙烯具有装置变动小、经济可行、见效快的技术优势。对此,国内外开发了不同类型的 分子筛改性和催化剂制备技术,并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国外炼油催化剂的研究和生产商长期致力于采用择形分子筛ZSM-5改善FCC催化剂 性能的研究,以提高FCC装置的丙烯产率。比较典型的产品有Grace Davison公司开发了 具有增产丙烯功能的FCC催化剂Apex系列催化剂,丙烯产率可以达到15%以上,增产丙 烯助剂Olefins Max,加入量3~4%时,丙烯增加0.9个百分点;Albemarle公司开发的增 产丙烯的催化剂AFX、K系列产品可以最大幅度提高丙烯产率;BASF公司开发的Select Z 增产丙烯助剂可以不稀释主催化剂活性增加丙烯产率,其它还有Intercat公司开发的增产 丙烯Penta系列助剂,也有一定的增产丙烯效果。
USP5318696提出了一种基于大孔分子筛和低硅铝比ZSM分子筛组成的催化剂的烃转 化工艺过程,可以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并多产丙烯。
USP5997728公开了在重质原料催化裂化过程中大量使用择形助剂的方法。助剂由无 定形基质中加入12~40%的ZSM-5分子筛组成。助剂用量至少10%,可以显著提高低碳 烯烃,尤其是丙烯的产率。
USP5110776公开了以磷改性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说的磷改性过程是 将分子筛分散在pH值2~6的含磷化合物水溶液中,然后与基质混合均匀,喷雾干燥成型。 制备的催化剂在提高汽油辛烷值的同时不增加干气和焦炭产率。
USP5171921公开了一种磷改性的ZSM-5分子筛。该分子筛的硅铝比20~60,采用磷 化合物浸渍后经500~700℃水蒸气处理,用于C3~C20烃类转化形成C2~C5烯烃时,提高 了反应活性。
EP0109059A1中提出了C4~C12烯烃转化为丙烯的工艺。使用的催化剂含有硅铝比小 于300的ZSM-5分子筛,反应温度400~600℃,空速大于50小时-1。由于采用的ZSM-5 没有经过改性,丙烯的选择性较低。
USP5236880公开了包含MFI或MEL结构分子筛的催化剂,采用以Ni为主的VIII族 金属改性,在苛刻的控制温度下的热和水热处理,改性金属得以在表面富集。添加了改性 分子筛的催化剂用于烷烃转化时可以增加C5~C12汽油辛烷值和C3~C4烯烃产率。
国内研究机构也在催化裂化过程多产丙烯方面进行了研究开发。中石化北京石科院开 发的增产丙烯助剂MP031,应用表明液化气的产率提高了0.4个百分点,丙烯产率提高0.6 个百分点;中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开发的LP1助剂在占催化剂藏量5~8%时,可使催化 裂化的丙烯产率提高1~2.5个百分点;兰州石化公司研究院也成功开发了增产丙烯FCC 催化剂LCC-1和助剂LCC-A,显示了一定了增产丙烯功能。
CN1034223公开了一种用于生产低碳烯烃的裂解催化剂,是由0~70%的粘土,5~99% 的无机氧化物和1~50%的沸石组成。其中的沸石为1~25%重的REY或高硅Y型沸石和 75~100%的含磷和稀土的五元环高硅沸石的混合物。可以有效提高C2=~C4=产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89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