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雾厚度和低云云底高度的实时获取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238094.0 申请日: 2008-12-08
公开(公告)号: CN101419287A 公开(公告)日: 2009-04-29
发明(设计)人: 张苏平;刘诗军;刘应辰;刘敬武;任兆鹏;杨育强;王新功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海洋大学
主分类号: G01S13/95 分类号: G01S13/95;G01B21/08;G01C5/00
代理公司: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张中南
地址: 266100山东*** 国省代码: 山东;37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厚度 云云 高度 实时 获取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海雾厚度和低云云底高度的实时获取方法。

背景技术

有海雾时,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米,严重影响海上交通运输、海港和沿海空港作业。研究表明,海雾垂直厚度越厚,雾性就越浓,能见度就越差,就越不容易消散。所以海雾厚度是海雾监测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还没有对海雾厚度进行实时监测的有效方法。

另外,在中纬度的海面上空,经常出现低云。由于低云云底高度(距离海面的高度)一般在几百米,给飞机起飞、降落造成很大困难。因此,需要对云底高度做出足够准确的判断。虽然,云底高度可以通过云幕仪(ceilometer)测得,但是云幕仪价格昂贵,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而气象人员一般通过目测对低云云底的高度进行估计。人工目测估计低云云底高度精度难以保证,而且主观成分较大,易造成估计值偏高或者偏低,或者贻误起飞降落时机,或者对起飞降落带来隐患。因此,建立一种客观可行的低云云底高度实时获取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沿海气象部门陆续配备了新一代探空设备——GFE(L)1型二次测风雷达(工作频率为1675MHz,简称L波段测风雷达),它与GTS1型数字式电子探空仪相配合,能连续自动测定地面至对流层上层的风向、风速、气温、气压、湿度等气象要素,其垂直分层最多可以每升高7米获取一套数据,从地面开始就可以获取资料,探测精度较上一代无线电探空设备有明显提高。但是,迄今还没有利用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和数字式电子探空仪的资料(以下简称L波段雷达资料)对低云云底高度进行实时自动提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雾厚度和低云云底高度的实时获取方法,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充分利用了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和数字式探空仪资料垂直分辨率高的特点,考虑了4种出现海雾的和3种出现低云的大气边界层垂直条件,可以有效地将海雾和低云区分开,用温度、湿度和风向风速在垂直方向上每隔30m的实测资料计算出海雾厚度和低云云底高度。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路线是利用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和数字式探空仪资料,分析海雾和低云在垂直方向上温度、湿度的分布特征,计算低层大气有海雾和有低云时的稳定度和湍流条件,通过大样本统计分析,归纳出将海雾和低云分开的方法,将海雾与低云分离,然后再对海雾厚度和低云云底高度进行计算,获取海雾厚度和低云云底高度。该方法已经形成计算机软件,读入实时资料后,计算结果在计算机上自动显示。

本发明的海雾厚度和低云云底高度的获取方法或步骤如下:

1、资料预处理:读入数字探空仪实时资料,解码并生成该时刻ASCII码探空数据文件,该文件包含了从地面到对流层上层每30m间隔的高度z、温度t、相对湿度RH、露点温度td、气压P、风向ddd、风速ff等,再由生成的探空数据文件中,读入1000m以下各高度层的上述数据,用常规的方法将风向ddd、风速ff分解为经向风分量v和纬向风分量u;

2、依据准饱和层判据:RH≥93%,或者温度露点差t-td≤1.2℃的点(层),判断地面至1000m高度是否有准饱和层和准饱和层的厚度;如果第一层是准饱和层,再判断准饱和层厚度是否大于600m,如果大于600m,,采用判则1确定云底高度,判则1:从第一层向上寻找,找到t-td≤0.5℃的高度为云底高度;

3、根据不同的海雾发生条件,分别判断是否是海雾,如果是海雾,再给出海雾的厚度:如果第一层是准饱和层,且饱和层厚度小于600m,则计算准饱和层之上是否有干层,干层的判则是:从RH≥90%的最高高度向上,在200m以内突然降至RH≤60%;如果有干层,则为海雾,且海雾的厚度就是准饱和层的厚度;

如果第一层是准饱和层,但1000m以下没有干层,则计算准饱和层以下60m至以上300m是否有逆温层,其判则如下:在准饱和层高度确定以后,计算准饱和层附近的温度直减率γ=-ΔtΔz]]>,如果γ≤0,则为逆温。如果逆温层厚度≥100m,则为海雾,且海雾的厚度就是准饱和层的厚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80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