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级摩擦式双质量飞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237259.2 | 申请日: | 2008-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6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 发明(设计)人: | 刘世勇;宋立权;罗书明;赵孝峰;田宏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光大产业有限公司;重庆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6F15/134 | 分类号: | F16F15/134 |
| 代理公司: |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张荣清 |
| 地址: | 401120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摩擦 质量 飞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传动系动力总成的双质量飞轮,尤其涉及小轿车发动机与离合器变速箱之间的双质量飞轮。
背景技术
德国ZF公司和GIF公司合资的GAT驱动技术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推出了一种双质量飞轮。该双质量飞轮包括初级飞轮分总成、次级飞轮分总成和扭振减振器。其中,初级飞轮分总成包括启动齿圈、初级飞轮、右环、左环,次级飞轮分总成包括次级飞轮、垫环、连接板、垫块、销套、垫圈、环形块,扭振减振器包括6个弹簧,每个弹簧通过两个弹簧座固定在初级飞轮的弹簧室内。初级飞轮分总成与次级飞轮分总成通过螺栓联接。该双质量飞轮扭转角小且不变的扭转刚度亦不能有效地降低和吸收扭转振动对变速箱的冲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级式双质量飞轮,以实现二级变刚度扭矩传递,在扭转角增大和减小时产生不同的扭矩,改善了传动系统的固有频率,降低和吸收扭转振动对变速箱的冲击,提高了弹簧座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该飞轮包括第一弹簧1、弹簧座2、第二弹簧3、次级飞轮4、垫圈5、压块6、拨块7、端盖8、垫块9、初级飞轮10、启动齿圈11、套圈12、右环13、左环14、压板15、垫环18、连接板19、销套20和环形块22,所述初级飞轮10的轴向圆通孔内壁上均匀分布有三个圆心角均为α10,内半径均为R10的第一环形凸台,三个第一环形凸台的表面中部各有一个环形槽,每一个环形槽的圆心角为α11,内、外半径均分别为R11、R12,三个第一环形凸台内各有一个开口均朝初级飞轮10中心的环形通槽三个第一环形凸台内的环形通槽分别与对应的三个第一环形凸台的表面中部的环形槽相通,三个相同的压块6分别装入三个第一环形凸台的表面中部的环形槽内,使三个压块6一侧面上端的第一环形平台各与三个环形槽上端配合,三个压块6的第一环形平台下方中部的第二环形 凸台分别位于三个第一环形凸台内的环形通槽槽底上,三个第二环形凸台的圆心角均为α6,内、外半径分别为R61、R62,三个压块6上的第二环形凸台下方及第二环形凸台两侧外形成有第二环形平台,所述第二环形平台分别与初级飞轮10的轴向圆通孔内壁上的三个第一环形凸台内的环形通槽的一槽腰相对,每一压块6的第二环形平台两端端面到该压块6上的第二环形凸台端面之间各有一径向截面为圆弧形的对称环槽;所述次级飞轮4一柱体端位于初级飞轮10轴向圆通孔内,与初级飞轮10轴向圆通孔内壁上的三个第一环形凸台分别相对的次级飞轮4一柱体端外侧面为第一圆弧形外侧面,第一圆弧形外侧面圆心角均为α3、半径均为R1,该柱体端每两个第一圆弧形外侧面之间的外侧面依次为圆心角为α1的第一直平面、圆心角为α2和半径为R3的第二圆弧形外侧面以及圆心角为α1的第二直平面,第一直平面一端和一个第一圆弧形外侧面一端相交处与次级飞轮4圆心之间的连线与第一直平面的夹角为γ,第二直平面一端和另一个第一圆弧形外侧面一端相交处与次级飞轮4圆心之间的连线与第二直平面的夹角为γ,第一直平面另一端和第二直平面另一端与第二圆弧形外侧面两端相交处分别光滑连接;三组相同的弹簧与弹簧座既分别位于初级飞轮10的轴向圆通孔内壁上的三个第一环形凸台内每两个相邻的环形通槽之间,也位于初级飞轮10轴向圆通孔内壁与次级飞轮4一柱体端外侧面之间;每组弹簧与弹簧座包括两个相同的第二弹簧3、两个相同的弹簧座2和一个第一弹簧1,第一弹簧1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弹簧座2一端的盲孔内,两个第二弹簧3的一端分别套在两个弹簧座2的另一端的柱形凸台上,第一弹簧1与第二弹簧3的线刚度之比为1.8~2.2;三个丁字形拨块7的上部分别位于三个第一环形凸台的环形通槽内的每相邻两组弹簧与弹簧座的第二弹簧3之间,三个丁字形拨块7的下部分别相对地装入次级飞轮4一柱体端外侧面的第一圆弧形外侧面上的槽内;盖板21为圆盘形,其盘体外侧面上均匀分布有第三环形凸台,盖板21的盘体密封地位于初级飞轮10的一端端面上,且盖板21的盘体外侧面上的第三环形凸台嵌入初级飞轮10一端表面的环形槽内,盖板21的轴向有一与端盖8一端配合的圆通孔,盖板21的盘底位于次级飞轮4一端端面上的孔内,盖板21的盘体位于筒形压板15内,压板15的轴向有一圆通孔,压板15、盖板21和初级飞轮10固定连接,盖板21、连接板19、端盖8与垫块9固定连接,盖板21、连接板19、端盖8与垫块9的同一圆周上均匀分布有圆通孔,圆柱形套圈12的轴向有圆通孔,初级飞轮10的另一端与套圈12一端端面上的圆孔过渡配合,该圆孔的孔底压紧左环14与右环13,次级飞轮4的另一端位于套圈12另一端的圆孔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光大产业有限公司;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光大产业有限公司;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72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