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肺功能损伤现场救治的体外循环自供氧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6511.8 | 申请日: | 200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0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洲;王文;易定华;王红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1/14 | 分类号: | A61M1/1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32***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功能 损伤 现场 救治 体外循环 供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用于肺功能损伤现场救治的体外循环自供氧系统。
背景技术
严重肺脏功能损害在平战时较多见。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是灾难医学救援和战创伤救护的主要内容,然而,目前对于呼吸功能的医学救援技术和手段很有限,如胸腔闭式引流、经皮环甲膜穿刺、加压面罩,等,这些技术对于部分伤病员的现场救护确实能起到救急和救命的效果。但是,如果伤病员遭到结构性破坏如胸壁开放性损伤、肺实质损伤,呼吸功能严重损害,单纯依靠这些技术是无法达到救治效果的,有可能造成该类伤病员的现场死亡。
文献表明,研制便携式生命支持系统一直是医疗救援人员提高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主要努力方向。目前,国际上常见的生命支持系统大都包括通气、供氧、吸引、输液和监护装置。呼吸功能维持主要依靠氧气瓶供氧和加压面罩吸氧,真空吸引器排除呼吸道分泌物。然而,当伤病员肺脏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时,这些系统均无法发挥效用。2008年Arlt M报道应用经皮穿刺技术建立体外循环,在不同医院间转运4例心肺功能衰竭和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转运过程中所有病人均能得到足够氧气输送,低氧血症也得到纠正。但是这套系统应用氧气瓶供氧,缺乏连续和足够的氧气供应,维持时间短,大约90分钟。
体外循环的基本装置和工作过程简述如下:体外循环是指用一种特殊装置暂时代替人的心脏和肺脏工作,进行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技术。体外循环基本装置:包括血泵、氧合器、变温器、贮血室和滤过器五部分。氧合器:即人工肺。代替肺脏使静脉血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氧合器主要的工作原理分为两种:鼓泡式氧合器,即血液被氧气(或氧与二氧合碳混合气)吹散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形成的气泡用硅类除泡剂消除;膜式氧合器,用高分子渗透膜制成,血液和气体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血、气互相不直接接触,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少。
现有体外循环技术主要用在心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中,操作步骤为:
通过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插管、升主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分别引流静脉血和进行动脉灌注;
静脉血经过贮血室、氧合器进血口进入氧合器;与氧气瓶或医院中心供氧系统相连的氧合器进气口将氧气送入氧合器;
在氧合器内,静脉血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成为动脉血;二氧化碳和剩余氧气经排气口排入大气;动脉血经出血口出氧合器;再经血泵、滤过器和动脉灌注管送入主动脉,供氧病人全身。
文献检索发现,目前还还没有可用于现场急救的自供氧氧合器系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体外循环技术中的氧合器系统缺乏连续和足够的氧气供应,依赖医院中心供氧系统;维持时间较短和将剩余氧气与交换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入大气的实际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用于现场急救并能够连续供氧的体外循环自供氧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肺功能损伤现场救治的体外循环自供氧系统,包括氧合器,静脉引流血管道,动脉灌注血管道,化学制氧器的氧气出口通过管道与氧合器的进气口相连接,化学制氧器的进气口通过管道与氧合器的排气口相连接。
所述的化学制氧器的腔体内设置有第一、第二两层漏斗状的结构,第一、第二两层漏斗的管状结构同轴设置。
所述的化学制氧器腔体内两层漏斗结构之间设置有化学制氧剂.
在所述化学制氧器腔体内两层漏斗的上方空间中设置有气体输出的氧气出口。所述化学制氧器腔体内的两个氧气出口在化学制氧器体外交汇后进入氧合器体内。
本发明为传统体外循环设计了能够连续供氧的化学制氧器,为体外循环技术应用于现场或抢救转运危重病人提供了可能,对延长生命和争取抢救时间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本发明也消除了现有技术中的氧合器存在的将病人使用不完的剩余氧气和交换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白白排掉的造成资源浪费的缺陷,而将病人使用不完的剩余氧气和气血交换后的二氧化碳气体通过管道引回到化学制氧气器中重新利用,二氧化碳被充分吸收,剩余氧气则继续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中的氧合器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2本发明体外循环自供氧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3本发明化学制氧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体外循环自供氧系统工作过程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65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