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给-吸电子单元交替相连的聚对苯乙炔撑高分子光伏材料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36469.X | 申请日: | 200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5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张秋禹;张力;张和鹏;焉红陵;郭飞鸽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61/02 | 分类号: | C08G61/02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王鲜凯 |
地址: | 710072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单元 交替 相连 乙炔 高分子 材料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给-吸电子单元交替相连的聚对苯乙炔撑高分子光伏材料的合成 方法,是分子主链含对苯乙炔撑结构的两种高分子光伏材料的合成。利用发明的方法 合成的两种高分子光伏材料分子链具有给电子单元和吸电子单元交替相连的特征。
背景技术
当前,寻找能替代传统矿物质的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越来越紧迫,利用太阳能成为 重要的研究方向。无机半导体Si光伏电池研究比较早,总能量转化效率比较高,可以 达到25%。但Si晶体制造工艺复杂,要求苛刻,成本尽管有了很大下降,但价格仍然 昂贵,所以一直不能普及应用。而近年来研究的高分子光伏材料,具有易于加工、质 量小、成本低等优点成为有可能替代Si的新型光伏材料。其中,研究得最多的高分子 光伏材料是聚对苯乙烯撑(PPV)与聚噻吩。但是,高分子光电池之所以一直没有大规 模实际运用,是因为光电转化效率还比较低,迄今最高只有6-7%。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大多数活性材料最大吸收波段在350-650nm之间,而太阳光最大光子流在600-800nm, 因此吸收光谱和太阳能不匹配。为了增加太阳光的利用率,一些窄带隙的聚对苯乙烯 撑(PPV)与聚噻吩已经合成出来并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对于聚 对苯乙烯撑,聚对苯乙炔撑(PPE)分子结构与聚对苯乙烯撑相似,但由于它具有比聚 对苯乙烯撑还宽的带隙,因此对聚对本乙炔撑光伏性能的研究很少。但是,由于聚对 苯乙炔撑有比聚对苯乙烯撑有更好的光氧化稳定性。由于光氧化稳定性是光伏材料的 重要性质之一,较好的稳定性,能偶增加电池使用寿命,降低成本。因此,如果聚对 苯乙炔撑的带隙能够得到降低,把它应用于光伏电池很有优势。
目前,具有相对较低带隙的聚对苯乙炔撑种类国内外都非常少,急需对此类高分 子进行研究,以扩大高分子光伏材料的备选品种。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给-吸电子单元交替相连的聚对苯 乙炔撑高分子光伏材料的合成方法,合成了两种新型聚对苯乙炔撑衍生物。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在氮气保护下,将等摩尔量的单体1,4-二辛氧基-2,5-二乙炔苯、单体5,8- 二溴-2,3-二苯基苯并吡嗪、单体量4~10%的催化剂四三苯基膦合钯和单体量0.5~10% 的催化剂碘化亚铜四种物质加入到混合溶液中;所述的混合溶液为无水三乙胺或无水 二异丙胺与无水甲苯,体积比例为1∶2~1∶10;所述溶剂的甲苯的质量为单体总质量 的20~150倍;
步骤2:通氮气一小时后,升温至70~80℃搅拌24小时;
步骤3:冷却至室温,滴加入是反应液体积3倍以上的甲醇,收集沉淀物;
步骤4:将此沉淀物溶解在反应液体积0.2~2倍的甲苯或四氢呋喃或氯仿中,过 滤后滤液再用反应液体积3倍以上的甲醇沉淀,然后收集沉淀并无水得到黄绿色的聚 [1,4-二辛氧基苯-2,5-二乙炔-(2,3-二苯基苯并吡嗪-5,8-二乙炔)]乙炔撑。
步骤1的单体5,8-二溴-2,3-二苯基苯并吡嗪替换为单体10,13-二溴二苯并[a,c] 吩嗪,在步骤4最终得到桔红色的聚[1,4-二辛氧基苯-2,5-二乙炔-(二苯并[a,c]吩嗪 -10,13-二乙炔)]乙炔撑。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给-吸电子单元交替相连的聚对苯乙炔撑高分子光伏材料的合 成方法,进行聚[1,4-二辛氧基苯-2,5-二乙炔-(2,3-二苯基苯并吡嗪-5,8-二乙炔)]乙炔撑 和聚[1,4-二辛氧基苯-2,5-二乙炔-(二苯并[a,c]吩嗪-10,13-二乙炔)]乙炔撑的合成。利用 本方法合成的两种高分子包含了吸电子的苯并吡嗪或苯并吩嗪单元,它们的带隙与聚 苯乙炔撑同聚物相比有比较明显的降低,因此比聚苯乙炔撑同聚物可以吸收更多的太 阳光能量,加上跟聚对苯乙烯撑相比,有更好的光氧化稳定性。因此,它们是较好的 光伏材料。
附图说明
图1:1,4-二辛氧基-2,5-二乙炔苯
图2:5,8-二溴-2,3-二苯基苯并吡嗪
图3:10,13-二溴二苯并[a,c]吩嗪
图4:[1,4-二辛氧基苯-2,5-二乙炔-(二苯并[a,c]吩嗪-10,13-二乙炔)]乙炔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64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