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平面显示器用增亮膜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235785.5 | 申请日: | 2008-1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92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 发明(设计)人: | 邱晓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天鸿镭射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1/10 | 分类号: | G02B1/10;G02F1/13357;B29C59/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 瑾 |
| 地址: | 2265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平面 显示 器用 增亮膜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薄膜及其制造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增光效果好的平面显示器用增亮膜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经埂型图案的增亮膜,该图案通过收集光源,增加有效光线,达到增强光学薄膜亮度的目的,被广泛应用在显示器上。但是其缺点在于:该种增亮膜的生产是在一种塑料薄膜基材上涂布一层或多层涂料,再在涂料上进行压花等作业,改种塑料材料与涂料的透光性和折射率的不一致,容易造成光线走向的变化和透光率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平面显示器用增亮膜及其制造方法,具体是一种增光效果好的平面显示器用增亮膜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平面显示器用增亮膜,由光学薄膜构成,其创新点在于:所述光学薄膜上压印有图案。
为了制得该产品,一种制造平面显示器用增亮膜的方法,其制造步骤如下:a、选料:将光学薄膜的塑料粒子:增韧剂:流平剂:开口剂=98-99:0-1:0-1:0-1;(重量比)b、将上述原料混合后送进挤出流涎机加温至熔融状态,呈瀑布状从流涎模头处流出,形成光学薄膜雏形;c、将光学薄膜雏形经过初降温后进行花纹压制后,即冷却模压压花一次成型。所述b步骤中塑料粒子熔融状态的温度为:240-300℃。
所述C步骤中的初降温过程为将光学薄膜雏形经两个镜面钢辊进行压制得光学薄膜,在压制过程中实现初降温。
所述初降温温度为:200-260℃。
所述光学薄膜的厚度30um-240um。
所述C步骤中的花纹压制为:将初降温后的光学薄膜再在两对辊之间进行压制形成。
所述两对辊为一个镜面钢辊和一个表面具有图案的钢辊构成。
以上产品及其制造方法的优点在于:首先,产品由原来的在光学薄膜上涂其他涂层,然后在涂层上压印图案的雏形变为现在直接对光学薄膜的塑料粒子进行处理,然后直接在光学薄膜上印出图案。
该产品的优点在于:直接在光学薄膜上压印图案,减少光学薄膜和涂层之间因不同种材质引起的折射率和透光率的差异,提高增亮度,另外,由于不需要涂层,减少材料成本。
该产品生产方法的优点在于:采用该方法生产产品,只需要进行光学薄膜塑料粒子的处理,然后直接在形成的光学薄膜上压印图案即可,生产步骤减少、还由于本方法生产的产品只涉及一种材料,因此,增亮度提高,以较少的步骤,得到了更优质的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光学薄膜上图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为在光学薄膜1上压印有图案2构成。为了让本光学薄膜1的增亮效果更好,可选择在光学薄膜本体1上直接压印图案2,保证光学薄膜材料的单一性;并将图案2设计为顶部为球面的台锥型图案,如图3所示。利用图案2的台锥型体和球面体,多向聚集光源,收集更多的有效光,达到增亮效果。
以下是本发明的产品的制造方法。如图2所示,生产步骤如下:首先,先选料:将光学薄膜的塑料粒子:增韧剂:流平剂:开口剂...=98-99:0-1:0-1:0-1重量比。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薄膜的塑料粒子:增韧剂:流平剂:开口剂...=98-99:0-1:0-1:0-1然后将上述原料充分混合后送进挤出流涎机内加温至熔融状态,此时温度在240-300℃之间,然后将塑料粒子挤出并从流涎机模头3处呈瀑布状流出,形成光学薄膜雏形;再将光学薄膜雏形经过一对镜面压辊A、B对压成厚度在30um-240um的光学薄膜,在该过程中,温度下降为200-240℃之间,实现了初降温过程;最后,将初降温的光学薄膜再从镜面钢辊B和一个表面具有图案的钢辊C组成的对辊之间进行压制,在光学薄膜的一面上形成压制图案,冷却至常温,形成成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天鸿镭射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通天鸿镭射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57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