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摩擦片材料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33912.8 | 申请日: | 2008-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9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邵新安;华少杰;邵建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山奔马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9/02 | 分类号: | C08L9/02;C08K13/04;C08K7/06;C08J5/14;B29C43/58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 晖 |
地址: | 245061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摩擦 材料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擦片材料及其使用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高速重载摩托车的摩擦片材料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摩托车用湿式摩擦材料仍主要为传统的橡胶软木型,也有少量的纸基型,橡胶软木型的成本低廉,但存在易烧损、起步发冲、重载打滑等缺陷。而纸基型摩擦片的动摩擦系数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特别是需载重高速用户的需要,并且由于纸基摩擦材料生产批量小,质量不稳定,成本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的、动静摩擦系数大的摩擦片材料。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外一个技术问题是上述摩擦片材料的使用方法。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摩擦片材料,含有重量百分比为12-20%的碳纤维。
所述的碳纤维的长度小于100μm。
所述的摩擦片还包括以下物质及重量百分比:
丁腈橡胶 40~55%
改性酚醛树脂 8~15%
软木 20~35%
石墨 5~10%
二氧化硅 1~5%
硅藻土 2~5%
摩擦调整剂 2~10%
氧化铝 1~5%
海泡石 1~5%
摩擦粉 2~5%。
为提高摩擦片耐高温耐磨性能,降低对偶片的磨损率,还可在摩擦材料中添加占摩擦材料总重量的2%~4%的黄铜粉。
所述的摩擦材料的使用方法,即摩擦片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混炼工序、热压工序、热固工序、抛丸工序、整平工序:
a)混炼工序:将石墨、二氧化硅、硅藻土、摩擦调整剂、氧化铝、海泡石、摩擦粉混匀后,加入软木和碳纤维混匀;再与丁腈橡胶、改性酚醛树脂在温度为80℃±5℃,的情况下,强力混炼5~10min,即可。
b)热压工序:热压温度为210℃±10℃、压力18~22MPa、保温35~45S,其间放气2~3次;
c)热固工序:采用5-10次升温,每次升温值为5-10℃,升温时间为0.5-1h,从130℃升到180℃,每次保温1h,然后开始空冷。
在本发明的配方中,在传统的摩擦材料的增强纤维软木中加入100μm以下的碳纤维粉,进行混杂增强,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每种纤维的优点,弥补相互的缺陷,使性能更加完善,更加优异。利用了橡胶软木的弹性和碳纤维优异的耐温性和耐磨性,不但使其具有高摩擦系数和传递扭矩大的特点,而且还能减少摩擦材料和对偶片之间的磨损,降低摩擦材料的磨损率,同时,由于碳纤维的三维结构,在工作过程中,能使大量的油通过毛细管的作用渗透到摩擦材料中,流入和吸出带走热量,减少摩擦界面的热量积累,提高耐热性,即提高抗衰性。同时,碳纤维的三维结构能稳定并且减少材料的收缩和膨胀,化学稳定性好,因此使摩擦材料具有动静摩擦系数稳定的高性能。
碳纤维含量对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是很大的。试验表明,碳纤维含量低于12%时,材料的磨损率明显下降。摩擦材料在高温时的磨损机制主要是由于粘结剂的热分解,失去胶粘作用,各组分易脱落造成磨损加剧,同时出现热衰退现象。碳纤维混杂后在摩擦材料内结织成网状,起到增强作用。由于含量太少,增强作用不明显。摩擦材料在摩擦过程中,增强纤维将被剥离、拉拔和剪切,因而提供一定的摩擦力矩。由于碳纤维的比表面积大,所以当碳纤维含量增加时,摩擦力矩增大,摩擦系数也因此增加。但是当材料中碳纤维含量高于20%时,材料中粘结剂的含量相对降低,其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粘结力下降,纤维更加容易被剥离、拉拔,而靠纤维剪切所能提供的摩擦力矩减少。保持增强纤维与树脂粘结剂的适当比例,在增加纤维含量的同时,增加树脂含量,能保持其高温稳定的摩擦系数和低的磨损量。
传统摩擦片制作采用的热压温度是180℃±5℃,压力3~10MPa,保温5~10s。由于本发明采用的是碳纤维与软木混杂纤维,与树脂的润湿性,粘附性差,使用该工艺,造成材料成型困难,材料表面起泡有微裂纹,这是因为树脂固化反应不完全,短时产生了大量气体且又不能及时完全排出,故采用的热压成型工艺参数为210℃±10℃、压力18~22MPa、保温35~45S,放气2~3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山奔马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黄山奔马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39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