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玉米晚播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3506.1 | 申请日: | 2008-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0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何霞红;朱有勇;李成云;杨静;王海宁;朱书生;李炎;谢勇;孙雁;刘林;纪韵祚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3115 | 代理人: | 刘明哲 |
地址: | 650201 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玉米 控制 大斑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晚播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方法,属植物保护学领域。
背景技术: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病原有性态为子囊菌门毛球腔菌属【Setosphaeria turcica(Luttr.)Leonard&Suggs】,无性态为无性菌类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Suggs】,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六十年代以后全国各地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多为感病杂交种,大斑病不断在全国流行成灾,具有流行周期短,发生频率高,为害面积扩大等特点,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气候条件是玉米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植株在抽穗乳熟期,温度20~28℃,90%的高湿条件下病菌能迅速繁殖,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为害。目前生产上玉米一般是4月下旬至5月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云南省雨水主要集中在7月至8月,雨水多,气温高,有利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常年造成产量的严重损失。生产上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主要采取种植抗病品种和化学农药防治方法。但抗病品种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且长期大面积种植导致抗性丧失,而化学农药防治不仅防治效果差,而且会造成农田污染,目前尚未见玉米晚播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常规玉米播期利于玉米大斑病流行的方法,提供一种能够控制玉米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玉米晚播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保持目前常规种植玉米的施肥及田间管理方法不变,不同的是玉米晚播,7月播种11月收获;大小行种植,玉米种植规格为小行50~60cm,每三个小行为一种植带,种植带即大行行距为100~140cm。其中玉米的种植密度为每亩3300~3800株;玉米种植品种为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如:耕源135,云丰88、会单4号、宣黄单4号、寻单7号、路单系列、佛单系列等;该方法可以适用于烟地、蔬菜地等中种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玉米晚播,将种植时间推后至7月,即能有效利用7月的雨水出苗,且7月至9月是玉米的旺长期,抗性强,不易发病,避开玉米常规种植抽穗乳熟期玉米大斑病最易感病期,从而降低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及其对农田生态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为玉米大斑病的生态控制提供了新方法,有着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同田对比试验:玉米品种均为会单4号,对照是玉米按常规播种期4月30日播种,按常规种植规格小行行距50cm,每两个小行为一种植带,种植带即大行行距为100cm;处理是将玉米播种时间推后到7月1日,种植规格小行行距50cm,每三个小行为一种植带,种植带即大行行距为100cm。田间施肥和管理方法按常规方式进行。调查玉米大斑病发病情况和防治效果,结果见表1。
表1处理和对照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效果
实施例2:
同田对比试验:玉米品种均为路单8号,对照将玉米按常规5月10日播种,按常规种植规格小行行距50cm,每两个小行为一种植带,种植带即大行行距为100cm;处理是将玉米播种时间推后到7月12日,种植规格小行行距60cm,每三个小行为一种植带,种植带即大行行距为120cm。田间施肥和管理方法按常规方式进行。调查玉米大斑病发病情况和防治效果,结果见表2。
表2处理和对照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效果
实施例3:
同田对比试验:玉米品种均为宣黄单4号,对照将玉米按常规5月25日播种,按常规种植规格小行行距50cm,每两个小行为一种植带,种植带即大行行距为100cm;处理是将玉米播种时间推后到7月25日,种植规格小行行距60cm,每三个小行为一种植带,种植带即大行行距为140cm。田间施肥和管理方法按常规方式进行。调查玉米大斑病发病情况和防治效斑病发病情况和防治效果,结果见表3。
表3处理和对照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效果
实施例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农业大学,未经云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35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