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甜高粱秸秆厌氧发酵制氢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233440.6 | 申请日: | 2008-10-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107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 发明(设计)人: | 宋云川;施翔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1B3/02 | 分类号: | C01B3/02 |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宏珍 |
| 地址: | 650091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粱 秸秆 发酵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甜高粱秸秆厌氧发酵制氢的方法,属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正严重制约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新能源的开发势在必行。氢能(H2)是高热值的清洁能源:每克氢燃烧将释放出122kJ的热量,并且燃烧后只生成水,可实现污染的“零排放”。2005年,全球用于贸易的氢能源已达到5000万吨,估计将以近10%的年增长率上升;氢气将成为化石燃料的重要替代能源之一。与热裂解法,水电解法制氢等常规方法相比,微生物发酵制氢具有清洁、节能等优点。
目前,微生物发酵制氢主要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主要原因是以廉价原料(如农业废弃物秸秆)为底物的发酵制氢的产氢率还比较低。纤维素类生物质是自然界中非常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中国农作物秸秆的年产量超过6.2亿吨,但这些生物质资源却绝大多数作为废弃物长期滞留在环境中;对其进行有效利用成为缓解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农作物秸秆种类很多,本技术专利选取甜高粱秸秆作为发酵制氢原料。尽管甜高粱秸秆中含糖量较多,但自然发酵状态下产氢率不高,粗纤维的利用率较低。虽然Claassen等人将甜高粱秸秆渣酶水解后,以嗜热菌为接种物进行发酵制氢,产氢率达到200ml/g·TVS以上;但是,添加纤维素酶与高温发酵体系的成本高,迄今仅限于实验室研究,还无法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因而,探寻更经济便捷的预处理工艺,成为实现秸秆类原料发酵制氢工业化生产的重要步骤。本发明专利主要涉及在中温下使用稀碱溶液处理甜高粱秸秆,使发酵产氢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经文献检索,未见与本发明相同的公开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现有技术的改进,提供一种原料利用率与产氢率较高、方法简便的以甜高粱秸秆为原料的厌氧发酵制氢的方法。
本发明以收割后自然风干的甜高粱秸秆为原料,用稀碱溶液对甜高粱秸秆进行预处理,再用厌氧活性污泥为菌源,在36±1℃的中温条件下发酵制氢,产氢率为124.23ml/g·TVS,秸秆中主要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糖分的利用率分别达到45.86%,64.75%,99.17%。
本发明方法包括原料选择、用稀碱溶液对原料进行预处理、发酵等工序;具体步骤为:
a.原料为收割、自然风干后的甜高粱秸秆,发酵前对其进行粉碎;
b.将粉碎后的甜高粱秸秆放入浓度为0.5% NaOH溶液中水解8小时,其间控制恒温槽水解温度为60℃;
c.将经稀碱溶液预处理的甜高粱秸秆(水解液与残渣)放入发酵容器中,同时加入在室温下曝气并搅拌2小时后的厌氧活性污泥(菌种),在控温为36±1℃条件下自然发酵制氢。
d.用量比例为原料20g,菌种250ml,并补水到1L;为保证产氢的快速启动,可向发酵料液中添加少量乳酸,使料液的初始pH值在5.5±0.2。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原料利用率和产氢率较高、方法简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图中:1-发酵瓶(罐)、2-恒温槽、3-取样口、4-集气瓶、5-计量瓶、6-刻度线。
图2为发酵过程中各发酵组pH值变化曲线图。
图3为发酵过程中各发酵组累积产气量变化曲线图。
图4为发酵组1中液相产物含量变化曲线图。
图5为发酵组2中液相产物含量变化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具体描述。
本实施例的具体步骤如发明内容中所述,使用容积为1L的锥形瓶或三颈瓶作为发酵瓶,用容积为1L的广口瓶作为集气瓶、计量瓶,进行批量发酵制氢(发酵瓶、集气瓶、计量瓶与原料用量均可按相应比例扩大,如5L装置、100克原料);采用常规的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气体。
1、原料及预处理
设发酵组1为生料组,将收割并自然风干后的甜高粱秸秆粉碎,直接加入发酵瓶中,进样浓度控制为20g/L。设发酵组2为稀碱溶液预处理组,将20g粉碎后的生料在500ml浓度为0.5% NaOH溶液中水解8小时,其间控制恒温槽水解温度为60℃,水解液与残渣均作为底物。各实验组未添加任何无机盐溶液为营养液。总固体含量(TS)与总挥发性物质含量(TVS,即有机质)按如下公式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师范大学,未经云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34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