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233387.X | 申请日: | 2008-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6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 发明(设计)人: | 彭飞;李培军;吕兵;周勇;刘冲;姚文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H37/04 | 分类号: | F16H37/04;F16H3/10;F16H3/12 |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韶红 |
| 地址: | 402761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离合器 自动变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变速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包括两个离合器、换档同步器、换档控制系统、电控系统TCU及六档位变速器,该两个湿式离合器分别固定在两个副轴上,变速器的奇、偶档位的主动齿轮分别与两个湿式离合器驱动连接,两个离合器交替传递工作动力而实现档位之间的切换。但是,该种变速机构存在如下缺点:由于两个湿式离合器分别固定在两个输入轴上,其中一个输入轴是管状的并套在另一个输入轴,该另一个输入轴将其齿轮布到管状轴的端部之外,这种布置增加了变速机构的体积、重量和价格,并且不易安装在小型车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齿轮数量少、轴向长度短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包括输入轴,输入轴齿轮,第一副轴,第二副轴,中间轴,动力输出装置,至少一个奇数档位齿轮副,至少一个偶数档位齿轮副,固定在所述第一副轴上的第一离合器,固定在所述第二副轴上的第二离合器,其特征是:所述动力输出装置包括差速器、与所述差速器固定连接的行星机构。
所述行星机构包括太阳轮、行星轮、行星输入齿轮、齿圈,行星架;所述输入齿轮与所述中间轴上的从动齿轮啮合且与所述太阳轮固定,所述齿圈与所述差速器固定,所述行星架与变速器的壳体固定。
为进一步减小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轴向长度,所述输入轴、第一副轴、第二副轴间隔布置。
上述间隔布置的具体方式可以是所述输入轴与所述中间轴设置为平行式,所述第一副轴和所述第二副轴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两侧。
上述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具体结构可以是所述第一副轴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离合器、第一离合齿轮、五档主动齿轮、五倒档同步器、倒档主动齿轮、三档主动齿轮、一三档同步器和一档主动齿轮;所述第二副轴上依次设置有第二离合器、第二离合器齿轮、四档主动齿轮、二四档同步器和二档主动齿轮;所述中间轴上依次设置有四五档从动齿轮、二三倒档从动齿轮和一档从动齿轮;所述倒档主动齿轮通过设置在倒档轴上的倒档惰轮将动力传递到所述倒档从动齿轮。
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入轴齿轮可以为一体式,即输入轴为轴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所述动力输出装置包括差速器、与所述差速器固定连接的行星机构,因此本发明更容易在小型前驱式轿车中布置使用,摈弃在副轴上添加惰轮来进行输出的结构可有效缩短变速器的轴向长度,在变速器设计中,如能减少10%长度、体积或重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2)由于所述行星机构可以设计为装入变速器壳体中,所以会使整个变速器体积非常小巧,能节省布置空间;
(3)由于所述行星机构包括太阳轮、行星轮、行星输入齿轮、齿圈,行星架,所述输入齿轮与所述中间轴上的从动齿轮啮合且与所述太阳轮固定,所述齿圈与所述差速器固定,所述行星架与变速器的壳体固定,因此可以稳定的实现动力前驱输出;
(4)由于所述输入轴、第一副轴、第二副轴间隔布置,因此为进一步减小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轴向长度,并避免了与汽车上其他部件发生位置干涉,使整个结构小巧;
上述间隔布置的具体方式可以是所述输入轴与所述中间轴设置为平行式,所述第一副轴和所述第二副轴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两侧;
(5)由于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具体结构为所述第一副轴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离合器、第一离合齿轮、五档主动齿轮、五倒档同步器、倒档主动齿轮、三档主动齿轮、一三档同步器和一档主动齿轮,所述第二副轴上依次设置有第二离合器、第二离合器齿轮、四档主动齿轮、二四档同步器和二档主动齿轮,所述中间轴上依次设置有四五档从动齿轮、二三倒档从动齿轮和一档从动齿轮,所述倒档主动齿轮通过设置在倒档轴上的倒档惰轮将动力传递到所述倒档从动齿轮,因此本发明的结构合理,并且将四五档从动齿轮设置为一个齿轮,将二三倒档从动齿轮设置为一个齿轮,因此减少了齿轮的数量,同时也减小了变速器的轴向长度;
总之,由于以上的结构,本发明的变速器采用的齿轮数量较少,轴向长度短,体积小巧,能够适于在小型前驱式轿车上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简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33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LED光源模组
- 下一篇:机械反馈插装式比例节流阀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