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地板前部的两层十字交叉梁骨架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33350.7 | 申请日: | 2008-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979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顾建明;唐殿菊;郭治昊;宋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地板 前部 十字 交叉 骨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地板前部被动安全的结构。
背景技术
侧面碰撞在我国的发生频率较高,是造成严重伤亡人数较多的交通事故, 因此我国政府和汽车行业都十分重视提高汽车在发生侧碰时对乘员的安全保 护性能。由于在侧碰过程中,车身尤其车门部位、车身中柱、车门下部地板 部位严重变形,缩小了乘员舱的空间,极易危险到乘员的人身安全,针对这 种状况,目前汽车生产商普遍在地板上采用型面复杂的前座椅横梁并增加加 强零件,或是采用非常厚的钢板,这样就存在一些诸如零件成型困难,生产 工艺复杂,生产成本提高,零件报废率大,而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因为车 身重量得不到有效控制,增加了油耗,提高了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不但能够满足各项安全碰撞法 规,尤其是侧面碰撞,还是一种合理配置强度和刚度,优化的结构设计,能 有效地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达到很好的乘员保护效果的汽车地板前部的两 层十字交叉梁骨架。
为了更好的解决碰撞安全问题,又能有效的控制车身重量,提高燃油经 济性和降低使用成本,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地板前部的两层十字交叉梁骨架,其在乘员舱内和乘员舱外均 采用了十字交叉梁的形式,乘员舱内的十字交叉梁是由中央通道总成从中部 分别通过前地板上横梁总成左、前地板上横梁总成右连接两边的地板边梁总 成左和地板边梁总成右构成,前地板上横梁总成左和前地板上横梁总成右两 端均焊接搭接在中央通道总成和地板边梁总成左和地板边梁总成右的内侧 面;在乘员舱外的十字交叉梁与乘员舱内的十字交叉梁共用中央通道总成、 地板边梁总成左和地板边梁总成右,在中央通道总成外侧面左右两侧分别焊 接前地板下中纵梁总成左和前地板下中纵梁总成右,再在前地板下中纵梁总 成左和地板边梁总成左之间,以及前地板下中纵梁总成右和地板边梁总成右 之间并在外侧面焊接前地板下横梁总成左和前地板下横梁总成右,构成乘员 舱外的十字交叉梁。
进一步在中央通道总成的外侧面中下部位置还焊接有横截面为几字形的 传动轴中间安装梁,所述传动轴中间安装梁两端与中央通道总成左右两侧的 前地板下中纵梁总成左和前地板下中纵梁总成右焊接连接,形成H形梁。
本发明通过将乘员舱内外两层十字交叉形结构梁结合在一起形成车身中 部的环行闭合行腔,为传递能量提供了有效通道,提高了车身中部的强度, 在发生碰撞时,能有效的阻挡冲击力的侵入、将冲击力迅速的分散到整个车 身,最大限度的保护乘员的安全生存空间。并进一步通过传动轴中间安装梁 的设置增加十字交叉形结构梁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乘员舱内部十字交叉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乘员舱外部十字交叉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整个地板前部被动安全的骨架结构图;
图中:1地板边梁总成左,2地板边梁总成右,3前地板上横梁总成左, 4前地板上横梁总成右,5中央通道总成,6前地板下横梁总成左,7前地 板下横梁总成右,8前地板下中纵梁总成左,9前地板下中纵梁总成右 10 传动轴中间安装梁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本十字交叉梁骨架是采用地板前部在乘员舱内和乘员舱外均采 用十字交叉梁的形式,并全部采用封闭式腔形结构,不但使车体重量减小, 而且提高车体的抗变形能力,从而使车体抗撞击的能力增强。
参见图1,乘员舱内的十字交叉梁是通将中间的中央通道总成5从中部分 别通过前地板上横梁总成左3、前地板上横梁总成右4通过焊接连接两边的地 板边梁总成左1和地板边梁总成右2,焊接时,要将前地板上横梁总成左3和 前地板上横梁总成右4两端均焊接搭接在中央通道总成5和地板边梁总成左1 和地板边梁总成右2的内侧面(即面向乘员舱内的一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33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