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凹槽Г栅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32534.1 | 申请日: | 2008-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4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郝跃;毛维;过润秋;杨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778 | 分类号: | H01L29/778;H01L29/06;H01L21/335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王品华;朱红星 |
地址: | 71007***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凹槽 电子 迁移率 晶体管 及其 制作方法 | ||
1.一种凹槽Г栅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包括衬底(1)、过渡层(2)、势垒层(3)、源极(4)、漏极(5)、钝化层(7)、Г栅(9)和保护层(11),该势垒层(3)上开有第一凹槽(6),该钝化层(7)上开有第二凹槽(8),其特征在于,钝化层(7)上淀积有n个浮空场板(10),n≥1,每个浮空场板的厚度均为0.22~8μm,长度均为0.4~4.7μm,各浮空场板与Г栅的厚度相同,Г栅位于钝化层上的有效长度为0.3~5μm;Г栅与其最邻近的浮空场板之间的距离S1为0.09~3.3μm,相邻两浮空场板之间的间距均大于S1,且相邻两浮空场板之间的间距按照浮空场板排列自Г栅到漏极方向的个数依次递增,这些浮空场板与Г栅构成复合的栅场板结构。
2.一种制作凹槽Г栅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衬底(1)上外延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过渡层(2)作为器件的工作区;
步骤2,在过渡层(2)上淀积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势垒层(3);
步骤3,在势垒层(3)上第一次制作掩膜,并在势垒层(3)上的两端淀积金属,再在N2气氛中进行快速热退火,分别制作源极(4)和漏极(5);
步骤4,在势垒层(3)上第二次制作掩膜,并在源极和漏极之间的势垒层上刻蚀出第一凹槽(6);
步骤5,分别在源极(4)上部和漏极(5)上部,以及源极和漏极之间的势垒层(3)上部淀积钝化层(7);
步骤6,在钝化层(7)上第一次制作掩膜,并在源极和漏极之间的钝化层上刻蚀出第二凹槽(8),且刻蚀至势垒层(3)的上表面为止,该第二凹槽(8)与第一凹槽(6)两端的间距分别为R1和R2,R1和R2相等,取值范围均为0~4μm;
步骤7,在钝化层(7)上第二次制作掩膜,利用该掩膜在源极与漏极之间的区域淀积金属,以制作厚度均为0.22~8μm的Г栅(9)及各浮空场板(10),每个浮空场板的长度均为0.4~4.7μm,Г栅位于钝化层上的有效长度为0.3~5μm,Г栅与其最邻近的浮空场板之间的距离S1为0.09~3.3μm,相邻两浮空场板之间的间距均大于S1,且相邻两浮空场板之间的间距按照浮空场板排列自Г栅到漏极方向的个数依次递增;
步骤8,在Г栅(9)和各浮空场板(10)的外围区域淀积保护层(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253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