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密闭型创伤创面救治敷料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31893.5 | 申请日: | 2008-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0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发明(设计)人: | 许龙顺;冯少清;何佑成;刘晓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13/02 | 分类号: | A61F13/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翠兰 |
地址: | 710061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闭 创伤 创面 救治 敷料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密闭型创伤创面救治敷料系统。
背景技术
1992年,德国医学博士Wim Fleischmann首创将创面封闭与传统负压引流结合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很快在欧美等地推广,通过FDA认证,并被命名为VAC技术,它使创面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截至目前,国内仅有几家大型医院开展,所需仪器和专用敷料均依赖进口,价格极为昂贵。目前的VAC技术操作是首先伤口清创,然后临时将引流管插入海绵或用纱布敷料包绕引流管,置于伤口表面,贴膜封闭,行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操作不便而且费时,封闭效果不稳定。并且仅有一根引流管,不能同时创面滴注药物治疗。负压引流瓶设计简易,无简便、有效的防倒吸设计,因而不适用于野外急救治疗及基层医院的使用,制约了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密闭型创伤创面救治敷料系统,本发明的创面密闭敷料主要由带滴注、引流双管的硅胶膜和聚氨酯海绵组成,全部国产化,质优而价廉,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与之相连的负压引流瓶有防倒流设计,有利于在野外急救治疗及各类型医院包括广大基层和农村医疗单位普及VAC技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不粘纱布上设置聚氨酯海绵,聚氨酯海绵上设置硅胶膜,滴注管和引流管分别穿过硅胶膜,插入聚氨酯海绵内,留在聚氨酯海绵内的滴注管和引流管上均设置侧孔,引流管与引流瓶的入管连接,引流瓶内置有多微孔吸附材料,入管和出管分别通入引流瓶内,入管和出管与多微孔吸附材料留有距离。
所述的聚氨酯海绵厚度为1.5-2.0cm,孔径为400-600μm。
引流管的端部四周有若干个侧孔,侧孔孔径为0.2~0.3cm,间隔2.0cm。
所述的硅胶膜上贴有医用贴膜。
多微孔吸附材料采用聚氨酯海绵、活性炭或多微孔硅胶。
所述聚氨酯海绵等材料均已参照我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试验方法(GB/T 16886),采用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株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用昆明小鼠、豚鼠、新西兰兔进行生物安全性评价。
引流瓶是密闭的。
本发明中硅胶膜与滴注管、引流管一体化,出厂时滴注管、引流管已插入海绵,简化治疗操作,而且滴注管、引流管四周均有侧孔,不担心侧孔方向变化,更加保证负压引流效果;滴注管可在负压治疗的同时向创内给药,如引流管因故堵塞,滴注管亦可当引流管使用,提高了敷料的利用率;硅胶膜与滴注管、引流管一体化设计,创面易于封闭,使用时只需用医用贴膜封闭硅胶膜与创周组织,效果好,不易漏气。引流瓶内置固态、非颗粒状多微孔吸附材料,可吸附、固定引流液,在倾倒、颠簸状态下能有效防止引流液倒吸入设备。并且易于收集引流液,以便进一步试验分析使用。如引流液较多,多微孔材料吸附饱和,可更换多微孔材料,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所示,不粘纱布5上设置聚氨酯海绵4,聚氨酯海绵4上设置硅胶膜3,滴注管1和引流管2分别穿过硅胶膜3,硅胶膜3与创周皮肤间用医用贴膜6粘贴封闭,插入聚氨酯海绵4内,留在聚氨酯海绵4内的滴注管1和引流管2上均设置侧孔7,引流管2与引流瓶11的入管8连接,引流瓶11内置有多微孔吸附材料10,入管8和出管9分别通入引流瓶11内,入管8和出管9与多微孔吸附材料10留有距离。
所述的聚氨酯海绵厚度1.5-2.0cm,孔径400-600μm。引流管的端部四周有8~10个侧孔,侧孔孔径0.2~0.3cm,间隔2.0cm。负压引流瓶11内置多微孔吸附材料10,入管8、出管9端均与多微孔吸附材料10不接触,以免在倾倒、颠簸状态下造成引流液外流。
首先创面清创,创底铺一层不粘纱布5;按创面剪裁聚氨酯海绵4、硅胶膜3,可略超出创缘;聚氨酯海绵4、硅胶膜3移至创面,用医用贴膜6粘贴硅胶膜3和创周皮肤进行封闭。引流管2连接负压引流瓶,调整仪器负压值开始治疗(推荐-120mmHg)。拟向创面滴药时,滴注管1可与输液器相连,滴注给药。如出现引流管2因故堵塞,可选用滴注管1当作引流管使用,提高敷料利用率。敷料的引流管2通过连接管与引流瓶的入管8连接。当多微孔吸附材料10吸附饱和后,可更换多微孔吸附材料10,使用方便。同时多微孔吸附材料10内引流液可通过机械挤压析出,从而方便试验分析应用。引流瓶出管9通过连接管与负压治疗仪设备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未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18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