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呋喃妥因的荧光化学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29789.2 | 申请日: | 2008-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0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焦广旭;焦东旭;马月琴;焦晨旭;申文栋;梁静;王利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焦广旭;焦东旭;马月琴;焦晨旭;申文栋;梁静;王利超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 光 |
地址: | 048000***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呋喃 荧光 化学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荧光传感器,具体涉及一种检测呋喃妥因的荧光化学传感器。
背景技术
芳香稠环化合物芘及其它的衍生物都是一类性能特异的电子学材料,对它们的发光性质及其他光物理性质的研究是一异常活跃的课题,因为芘及其它的衍生物在激光染料、生物荧光探针分子、液晶显示材料、有机无机氟和半导体材料及电致发光器件等方面已有广泛的应用。同时,芘的稳定性好、量子产率高,很适于用作荧光载体制备光化学传感器。
呋喃妥因(Nitrofurantoin,NFN),分子结构如下
它是一种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药物,口服后,约40-50%随尿排出。测定呋喃妥因的方法已报道的包括HPLC、极谱法和伏安法。郭炬亮等在醋酸纤维素中包埋芘丁酸制成一种呋喃妥因光纤传感器,除荧光载体可能流失外,也没有提供此传感器详细的分析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呋喃妥因的荧光化学传感器,是使用一种芘的衍生物制作的荧光化学传感器检测呋喃妥因,以解决呋喃妥因的快速实时检测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检测呋喃妥因的荧光化学传感器,取0.1~0.2ml感应膜溶液涂覆在聚四氟乙烯板上,用已硅烷化的玻片盖于其上,经紫外光聚合后,室温干燥制成,其中感应膜溶液由以下制备方法制得:将15mg甲基丙烯酰胺基芘溶于0.2mlN,N-二甲基甲酰胺中,依次加入200mg丙烯酰胺,0.4ml甲基丙烯酸羟乙酯,0.15ml交联剂,0.2ml三乙醇胺和0.3ml光敏剂。
将甲基丙烯酰胺基芘15mg溶于0.2ml N,N-二甲基甲酰胺中,依次加入200mg丙烯酰胺、0.4ml甲基丙烯酸羟乙酯、0.15ml交联剂、0.15ml三乙醇胺、0.3ml光敏剂。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合成带有端基双键的化合物甲基丙烯酰胺基芘,使其能与膜基质单体一起直接聚合在含端基双键的玻片表面,实现器件化。本发明研制的荧光化学传感器结构简单,稳定性好,荧光响应时间短,幅度大,可应用于呋喃妥因的原位、实时检测,具有高的灵敏度和好的选择性,实用前景很强。
附图说明:
图1显示甲基丙烯酰胺基芘聚合膜与pH为7.0不同浓度的呋喃妥因溶液接触时的荧光光谱。
图2显示了酸度对光极膜荧光强度的影响。
图3表示传感器在测量呋喃妥因时有较好的重现性和可逆性。
图4表示了呋喃妥因的浓度在1.0×10-6-1.0×10-4mol l-1之间时,两者之间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1)样品的制备
化合物氨基芘1.0g溶于15ml无水DMF(二甲基甲酰胺)中,加入0.60ml三乙胺。在剧烈搅拌下滴加0.40ml甲基丙烯酰氯,滴完后,在室温下继续搅拌反应4小时。反应结束后过滤除去生成的沉淀,收集滤液,减压除去溶剂,得到灰褐色固体甲基丙烯酰胺基芘1.10g,产率72.6%,M+=285。
甲基丙烯酰胺基芘光极膜的荧光分子中含有羰基和亚氨基易于极化,对酸性溶液敏感。如图2所示,甲基丙烯酰胺基芘光极膜的荧光强度在高于pH为5.0或低于pH为10.0受pH影响较大。
(2)传感器的制备
将石英玻片(直径13mm)浸入铬酸洗液中浸泡30分钟后,依次放入3%氢氟酸、10%过氧化氢中浸泡20分钟,再用蒸馏水冲洗。将0.2ml3-(三甲氧基硅烷基)甲基丙烯酸丙酯(TSPM)、2ml 0.2mol L-1pH为3.6的醋酸—醋酸纳缓冲液和8ml蒸馏水混合,搅拌5分钟以制备TSPM溶液。将石英玻片浸入此溶液2小时,用蒸馏水冲洗,室温干燥。
将甲基丙烯酰胺基芘15mg溶于0.2ml N,N-二甲基甲酰胺中,依次加入200mg丙烯酰胺、0.4ml甲基丙烯酸羟乙酯、0.15ml交联剂、0.15ml三乙醇胺、0.3ml光敏剂。取0.1~0.2ml此溶液于聚四氟乙烯板上,用已硅烷化好的玻片盖于其上,用紫外灯(254nm)照射20分钟,用水和乙醇冲洗,室温干燥后得到甲基丙烯酰胺基芘光极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焦广旭;焦东旭;马月琴;焦晨旭;申文栋;梁静;王利超,未经焦广旭;焦东旭;马月琴;焦晨旭;申文栋;梁静;王利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97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