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够透气的外墙体保温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28909.7 | 申请日: | 200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68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祁魁;刘东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祁魁;刘东华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E04B1/76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任玉龙 |
地址: | 110032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够 透气 外墙 保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墙体保温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能够透气的外墙体 保温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物的外墙保温材料实现保温的同时,通常会隔断室内的潮湿气体 的排放,造成室内的湿度大的气体只能通过打开窗户排放,市场上迫切需 要一种能够对建筑物即实现保温又能排放室内湿度大的空气的墙体保温方 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建筑物即保温又能排放室内湿度大的空 气,特提供了一种能够透气的外墙体保温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透气的外墙体保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能够透气的外墙体1保温方法为在建筑过程中,在建筑物外墙体1按10 0~1000毫米/根的密度竖直安装U形槽体2,U形槽体2上端和/ 或下端带有开口,将U形槽体2扣在建筑物外墙表面,与外墙体1紧密连 接,然后在外面铺盖安装上带有与U形槽体2对应凹槽的保温板3,建筑 物使用过程中,室内的潮气逐渐通过穿透外墙体1汇集到U形槽体2内冷 却排放到室外。
所述的U形槽体2的材质为硬质材料。
所述的U形槽体2与外墙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粘接或钉上。
U形槽体2上端带有开口时,潮湿的热空气可以从上端的开口排出, U形槽体2下端带有开口时,潮湿的热空气遇冷凝结成水滴,从下端开口 接近地面位置流出,实现排放潮湿空气的目的。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所述的能够透气的外墙体保温方法,能够实现室内的潮湿空气 通过外墙体排出室外,同时不影响建筑物的保温效果,可以达到一次施工 长期受益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能够透气的外墙体保温方法施工安装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图2为能够透气的外墙体保温方法施工安装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透气的外墙体保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能够透气的外墙体1保温方法为在建筑过程中,在建筑物外墙体1按1 00毫米/根的密度竖直安装U形槽体2,U形槽体2上端带有开口,将 U形槽体2扣在建筑物外墙表面,与外墙体1紧密连接,然后在外面铺盖 安装上带有与U形槽体2对应凹槽的保温板3,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室内 的潮气逐渐通过穿透外墙体1汇集到U形槽体2内冷却排放到室外。
所述的U形槽体2的材质为硬质材料。
所述的U形槽体2与外墙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粘接。
U形槽体2上端带有开口时,潮湿的热空气可以从上端的开口排出, 实现排放潮湿空气的目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透气的外墙体保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能够透气的外墙体1保温方法为在建筑过程中,在建筑物外墙体1按2 00毫米/根的密度竖直安装U形槽体2,U形槽体2上端带有开口,将 U形槽体2扣在建筑物外墙表面,与外墙体1紧密连接,然后在外面铺盖 安装上带有与U形槽体2对应凹槽的保温板3,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室内 的潮气逐渐通过穿透外墙体1汇集到U形槽体2内冷却排放到室外。
所述的U形槽体2的材质为硬质材料。
所述的U形槽体2与外墙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粘接。
U形槽体2上端带有开口时,潮湿的热空气可以从上端的开口排出, 实现排放潮湿空气的目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透气的外墙体保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能够透气的外墙体1保温方法为在建筑过程中,在建筑物外墙体1按5 00毫米/根的密度竖直安装U形槽体2,U形槽体2上端带有开口,将 U形槽体2扣在建筑物外墙表面,与外墙体1紧密连接,然后在外面铺盖 安装上带有与U形槽体2对应凹槽的保温板3,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室内 的潮气逐渐通过穿透外墙体1汇集到U形槽体2内冷却排放到室外。
所述的U形槽体2的材质为硬质材料。
所述的U形槽体2与外墙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粘接。
U形槽体2上端带有开口时,潮湿的热空气可以从上端的开口排出, 实现排放潮湿空气的目的。
实施例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祁魁;刘东华,未经祁魁;刘东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89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机肥发酵装置
- 下一篇:一种将垃圾转化为优质肥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