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量树叶养分浓度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228022.8 | 申请日: | 2008-10-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65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 发明(设计)人: | 周桦;宇万太;张璐;马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周秀梅 |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量 树叶 养分 浓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树叶中养分浓度的测定,具体地说是一种测量树叶养分浓 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树木对许多营养元素循环再利用的功能是森林生态系统保持系统中养 分免遭损失的最重要的机制之一。而叶片是树木的光合作用的器官,生理 活动旺盛,养分含量高,可以反映林分和土壤养分状况,是人工林养分管 理的重要依据。
薛立等报道阔叶树种叶片厚度随树种不同而异,叶片内的纤维素和木 质素随叶片增厚而增加,导致叶片干重的增加,所以建立在干重基础上的 养分浓度不能代表养分在单位叶面积的养分含量(文献1:薛立,韦如萍, 谭天泳,等.华南阔叶树种幼苗叶片的养分特征.应用生态学报,2003,14 (11):1820-1824)。沈善敏等(文献2:沈善敏,宇万太,张璐,等。 杨树主要营养元素内循环及外循环研究.I落叶前后各部位养分浓度和养分 贮量变化.应用生态学报,1992,3(4):296-301)通过比较杨树落叶前后 叶片中的养分浓度变化,发现凋落叶片中的部分养分浓度较生长叶片明显 下降,说明树木对凋落物中的养分有回收现象。
因此,在计算叶片养分浓度时,以叶片重为计量单位的算法并不妥当, 因为养分在叶片凋落前后再杨树体内发生了迁移和再分配,导致凋落叶养 分被回收,单片叶重降低,计算结果不准确。而新凋落叶片在短时间内水 分散失不会很快,叶面积不会迅速缩小,因此以单位叶面积计算养分含量 结果偏差更小。
发明内容
本法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量树叶养分浓度的方法,其以单位叶面积 计算养分含量,结果更精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测量树叶养分浓度的方法,
1)从待测树木的树叶样品中随机选取叶片10片以上,用打孔器于每个 叶片上打取叶圆片,且于每个叶片上打取下来的叶圆片面积≥60%叶片面 积,合计所有叶圆片的总面积,将叶圆片于60-80℃下烘干至恒重后称量所 有叶圆片的总干重,计算叶片的比叶重LMA,LMA=所有叶圆片的总干重 /所有叶圆片的总面积;
所述叶片为成熟期的成熟叶片或落叶期的自然落叶叶片;随机选取叶片 数量通常为50-200片;于每个叶片上打取下来的叶圆片面积最好≥80%叶片 面积;通常用打孔器于每个叶片上打取1~5个叶圆片;
2)将待测树木的树叶样品于60-80℃下烘干至恒重后,磨碎,过1-5mm 筛,取磨碎后的叶片进行养分浓度的测定,测定结果即为单位质量的养分 浓度;
步骤2)中取0.5-5g的叶片进行养分浓度的测定;
3)将单位质量的养分浓度乘以比叶重即为单位叶面积的养分浓度。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的叶片养分含量计算方法既简单又精确,更加真实可靠,并且 通过测定成熟期的成熟叶片和落叶期的自然落叶叶片中的单位面积养分浓 度,能够比较落叶前后叶片中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以揭示树木体内的养 分循环和利用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以杨树为例:
1)A.从一待测树木上的收集生长成熟叶片和落叶作为树叶样品,随 机选取生长成熟叶片100个作为落叶前组,落叶100个作为落叶后组;用 同一打孔器于落叶前组和落叶后组的叶片上分别打400个孔(于每个叶片 上打取下来的叶圆片面积=63-70%叶片面积),获取800个叶圆片,打孔器 的面积为2.77cm2,将两部分叶片80℃下烘干至恒重后称重,计算叶片和落 叶的比叶重LMA分别为93.1和70.2g/m2,LMA=所有叶圆片的总干重/所 有叶圆片的总面积。
B.将待测树木的落叶前组和落叶后组的树叶样品分别于80℃下烘干至 恒重后,磨碎,过2mm筛,分别取磨碎后0.5-5g的叶片进行养分浓度的测定, 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测定结果即为单位质量的养分浓度;
C.将单位质量的养分浓度乘以比叶重即为单位叶面积的养分浓度。
2)测定的叶片中各个养分单位质量养分浓度和经计算的单位叶面积养 分浓度如表1所示:
表1杨树落叶前后树叶中单位质量养分浓度和单位叶面积养分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80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