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的制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227103.6 | 申请日: | 2008-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27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申咏红;龚文波;孙勇;何信群;吕品;王珍芹;刘平;严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K39/102 | 分类号: | A61K39/102;A61K39/12;A61P31/04;A61P31/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 代理人: | 刘丹妮 |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病毒性 出血 多杀性巴氏 杆菌 二联 疫苗 制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 苗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兔病毒性出血症是1984年首次在我国苏南地区爆发的一种兔的烈性 传染病。主要危害青年和成年兔,死亡率高达90%以上,而对2月龄以下 的幼年兔不致病。该病的病理变化以全身各实质器官出血为特征,尤其以 气管、肺、肝、肾最为明显。该病流行期间,在疫区兔场使用各类抗菌素, 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均未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在疫区采集、分 离、鉴定、选育得到了一株免疫原性良好的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CD85-2株, 用于灭活疫苗的生产,在四川地区使用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兔巴氏杆菌病是由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兔的出血性败血症。引起 家兔出血性败血症死亡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血清型是A型,目前全国各厂 家生产预防该病的疫苗较多,使用菌株差异很大。由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鉴定、保管、供应的兔源荚膜A群多杀性巴氏杆菌C51-17作生产用菌种, 实践证明该菌种的免疫原性良好。然而根据现有疫苗的制备方式,将病毒 毒株或者菌株灭活后制备而成的疫苗,常常存在生物安全性差、副反应大、 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停止使用灭活疫苗,也 禁止从使用灭活疫苗的国家进口畜产品。
随着养兔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其他几大阻碍养兔业发展的传染 病仍然流行,如巴氏杆菌病、魏氏梭菌病等严重威胁养兔业的健康发展,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满足养兔业疾病防治的需要,需要研制出针 对巴氏杆菌病和兔病毒性出血症均为有效的疫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制备安全性好的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 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疫苗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二联灭活 疫苗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首先将兔病毒出血症毒株CD85-2接种于家兔,采集接种后24-96 小时以内死亡家兔的心、肝、脾、肺或肾,并剔除心、肝、脾、肺或肾上 的结缔组织;
b.将剔除结缔组织的死亡家兔的心、肝、脾、肺或肾捣碎、过滤后 配成乳剂,并对该乳剂进行灭活;
c.将兔源荚膜A群多杀性巴氏杆菌C51-17菌株进行复活,再将复活后 的菌株进行增殖培养,将培养得到的含有兔源荚膜A群多杀性巴氏杆菌C51-17菌液进行灭活;
d.将步骤c得到的灭活后的菌液与佐剂进行混合,静止,得到含有 兔源荚膜A群多杀性巴氏杆菌C51-17的菌液;
e.将步骤b得到的灭活乳剂和步骤d得到的含有兔源荚膜A群多杀 性巴氏杆菌C51-17的菌液混合,得到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 二联灭活疫苗。
优选地,在所述的步骤d和步骤e之间还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的含 有兔源荚膜A群多杀性巴氏杆菌C51-17的菌液进行浓缩,使得该菌液中兔 源荚膜A群多杀性巴氏杆菌C51-17的浓度为浓缩前的1.5倍。
灭活后的菌液进行浓缩,使得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C51-17的浓度为浓 缩前的1.5倍。
本发明中的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CD85-2是发明人从四川荥经、酉阳、 雅安和成都郊区四个疫区采集回数个自然感染毒,从血凝价、特异性、毒 力、免疫原性、纯净性方面进行鉴定,筛选出的毒力强、免疫原性好、血 凝价高的菌株。所述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拉丁名: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CD85-2,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2705,该病毒毒株已于 2008年10月14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 (CGMCC,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 进行了生物材料保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71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激式同步整流驱动电路
 - 下一篇:一种电子稳压器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