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整细胞生物转化再生氧化型辅酶I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225314.6 | 申请日: | 2008-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6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 发明(设计)人: | 邢新会;张翀;吴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P19/32 | 分类号: | C12P19/32;C12P7/24;C12R1/01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关 畅;任凤华 |
| 地址: | 100084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细胞 生物转化 再生 氧化 辅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整细胞生物转化再生氧化型辅酶I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氧化还原酶中,大约80%的氧化还原酶需要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NADH)作为辅酶,10%的氧化还原酶以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NADPH) 为辅酶,只有很少一部分以黄素(FMN,FAD)和辅酶Q(PQQ)为辅酶。使用氧化还原酶 进行生物催化时,合成产物的同时会消耗一定量的辅酶。辅酶的高效供应是开发氧 化还原酶催化反应的关键技术之一。辅酶价格昂贵,每摩尔氧化型辅酶I(NAD+)的 价格约为1300欧元,PQQ的价格则超过了2700000欧元每摩尔,而且辅酶稳定性低, 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投加大量的辅酶是不可行的。根据生物催化反应的过程经济 性和工业可行性,氧化还原酶在应用中除了必须有合适的酶和反应工程技术以外, 还必须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辅酶再生系统。
利用辅酶再生系统,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而且可以通过与合适的辅酶再生反应 相耦合,使原本热力学上不易进行的反应变得容易发生。辅酶再生主要有化学法, 电化学法,光化学法,酶耦联法和整细胞生物转化再生辅酶。酶耦联法是利用两个 平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酶系统,一个酶催化底物转化,另一个酶则催化辅酶循环再生。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两个酶的底物应相对独立,以避免两个底物竞争同一酶的活性 中心。酶耦联法再生效率高,但由于需要外加酶和对应的底物,再生系统较复杂, 过程控制难。辅酶再生系统中的酶可以是游离状态的,也可以是整细胞。用游离酶 作为生物催化剂有如下的优点:只使用一两种酶,能够避免副反应,从而使还原反 应具有对映选择性,同时下游的工艺过程也可以被简化,和整细胞催化相比,可以 忽略扩散的限制。但是,使用游离酶时需要添加辅酶,且游离状态的酶对高浓度的 底物和有机溶剂敏感。整细胞催化具有如下的优点:酶处在它们的自然环境当中, 更稳定,在发酵过程当中细胞具有内部的辅酶再生系统,仅添加葡萄糖就足以推动 反应的进行。
酶法再生NAD+一般常用酶为谷氨酸盐脱氢酶、乳酸脱氢酶、酵母酒精脱氢酶或 者NADH氧化酶。其中,NADH氧化酶由于只需要氧气参与,且产物为水,没有其他副 产物的生成,因此是极具潜力的NAD+再生体系之一。在实际应用中,依赖NAD+的R型 特异乙醇脱氢酶(R-specific ADH)可以在R,S-1-苯基乙醇中让R型对映体完全氧化, 从而生产纯的S对映体,NADH氧化酶与此反应过程耦合,为ADH提供再生NAD。目前 采用该酶再生的转化数TTN(每摩尔辅酶用于转化生成目的产物的摩尔数)一般可以 达到100到60之间。但是采用纯酶进行再生成本高,酶活性不稳定,特别是对于NADH 氧化酶目前纯化成本还相当高,而且能用的酶的种类非常有限。相对而言,采用整 细胞催化再生辅酶的操作简便,反应稳定,成本低。但是由于NADH为带电分子,且 分子量较大(709.4Da),通常很难进入细胞进行反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整细胞生物转化再生氧化型辅酶I的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再生氧化型辅酶I的方法,是在缓冲溶液中,以还原型辅酶I (NADH)为底物利用产气肠杆菌将还原型辅酶I转化为氧化型辅酶I(NAD+)。
其中,所述缓冲溶液可以为各种缓冲溶液,如磷酸缓冲液、Tris缓冲液、HEPES 缓冲液或三乙醇胺缓冲液等,只要能保证反应在适合的pH范围内进行的缓冲溶液 均可。所述缓冲溶液的pH具体为4.0-9.0。所述缓冲溶液中所述还原型辅酶I的浓 度为0.02mM-10mM。所述方法中,反应温度为4-50℃,在该温度范围内,产气肠杆 菌NADH氧化酶都具有活性,所述温度优选为37℃。所述产气肠杆菌可以是死菌体, 也可以是活菌体,只要产气肠杆菌中的NADH氧化酶存在并具有活性,就可将还原 型辅酶I转化为氧化型辅酶I。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53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地耦合拾音器装置
- 下一篇:固液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