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橡胶生产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24859.5 | 申请日: | 2008-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35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程学文;刘正;栾金义;周霖;张申;杜蓓;赵辉;杨永强;童健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72;C02F1/6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韦庆文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橡胶 生产 废水 深度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工废水的处理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橡胶生产废水的深 度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合成橡胶主要应用于制造汽车轮胎、胶鞋、胶管、胶带、胶板、电缆和医疗 用具等方面,用途广泛。合成橡胶生产主要是通过聚合而成,其生产废水具有 排放量大、水质复杂、有机物含量高、可生化性差、处理难度大等特点。
目前,合成橡胶生产废水的处理,基本上都采用预处理与生化处理相结合的 方法,相关的技术研发工作把如何提高预处理效率及生化处理效率作为重点。 合成橡胶生产废水的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混凝沉降法、混凝气浮法、电解絮 凝法、催化氧化法等,其后续的生化处理措施主要包括:水解酸化法、接触氧 化法、活性污泥法、使用高效优势菌等。从目前合成橡胶生产废水处理的工程 实践来看,尽管通过预处理与生化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对废水中的污染物有 比较明显的去除效果,但由于废水中存在一些不可生物降解的物质,导致生化 处理出水的水质较差,废水达标排放压力较大,有时甚至不能达到排放标准。
在经过二级生化处理的合成橡胶废水的深度处理方面,目前一般采用混凝沉 淀、活性炭吸附、反渗透处理等方法,但这些深度处理方法存在着:处理效率 较低、处理费用偏高、处理效果不够稳定等问题,难以实现工业应用。
现有技术中,上海环境科学1998-03,19(47-50)“橡胶工业废水深度处理 回用的研究”,经过二级生化处理的丁苯橡胶和顺丁橡胶生产废水,其COD浓 度在80~150mg/L,采用“混凝沉淀+砂滤+活性炭吸附+反渗透”的工艺进行深度 处理,其处理效果为:混凝沉淀+砂滤的出水COD90mg/L、活性炭吸附的出水 COD可以小于15mg/L、反渗透产水的COD0~5mg/L。由于混凝沉淀+砂滤不能 去除溶解性的COD,COD的主要去除过程为活性炭吸附和反渗透过程,活性炭 吸附容量较低(约0.06kg/kg),导致活性炭吸附的处理成本较高,并且由于反渗 透处理的运行费用较高、反渗透膜的耐用性仍不够好、运行不够平稳等原因, 使得该技术存在着整体费用高、运行不够稳定等缺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在合成橡胶生产废水深度处理时,整体费用较高、运行效果不够稳 定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双氧水和硫酸亚铁对废水进行催化氧化的深 度处理方法,不仅能够得到满意的处理效果,而且整体费用低、运行稳定可靠。 本发明的深度处理方法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合成橡胶生产废水的深度处理方法,所述废水是经过二级生化处理的合 成橡胶生产废水,该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a.以双氧水为氧化剂,以硫酸亚铁为催化剂,对所述废水进行催化氧化处理;
b.调节催化氧化处理后废水的pH为7~11,然后对所述废水进行渣水分离处 理,去除废水中的铁。
在具体实施时,在步骤a,所述废水的pH为5~10、COD为80~120mg/L、 TOC为25~35mg/L;所述氧化剂为27.5wt%的双氧水;所述氧化剂的用量为: 纯H2O2/水相TOC的重量比为1.5~5.5,优选的重量比为2.0~5.0;所述催化剂为 七水合硫酸亚铁;所述催化剂的用量为:Fe2+/纯H2O2的重量比为0.2~1.0,优选 的重量比为0.4~0.8;所述催化氧化处理的反应压力为常压,反应温度为10~60℃, 优选的反应温度为20~40℃,反应时间为2~180min,优选的反应时间为 5~120min。
在具体实施时,在步骤b,调节pH后的废水,在pH调节器中混合,混合时 间为5~30min,优选的混合时间为10~25min。
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a.以双氧水为氧化剂,以硫酸亚铁为催化剂,对经过二级生化处理的合成橡 胶生产废水进行催化氧化处理,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48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