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半导体器件栅极的制作方法及调整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224594.9 | 申请日: | 2008-10-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82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洋;杜珊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1/28 | 分类号: | H01L21/28;H01L21/336;H01L21/6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宋志强;麻海明 |
| 地址: | 10017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半导体器件 栅极 制作方法 调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制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栅极的制作方法及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亚微米以下的半导体器件而言,栅极的形状对器件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如何形成合适的栅极形状,以有效改善器件的性能参数,已经成为当今半导体器件制作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图1为现有技术半导体器件栅极的制作方法的器件剖面图。如图1所示,先在衬底101上生成栅氧化层102,再在该栅氧化层102上沉积多晶硅层103。然后,对多晶硅层进行光刻处理,在多晶硅层上定义出栅极图形,再进行刻蚀以形成多晶硅栅极203,如图2所示。图2所示为理想的情况,即刻蚀后形成的栅极203侧壁陡直,其截面为顶部与底部大小相同的方形形状。实际上,在形成栅极的刻蚀工艺中,最终形成的栅极形状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刻蚀终点的控制、衬底表面的平整度等等,通常难以形成如图2所示的具有垂直侧壁的方形理想结构。
图3A和3B为两种常见的栅极形状的示意图。其中,图3A为具有足部(footing)的栅极,该栅极303的的底部要大于其顶部。这一足部栅极出现的原因有多种,一种常见的原因是当刻蚀终点监控不佳时,会使刻蚀后的衬底表面仍残留较多的栅极材料,导致刻蚀后的栅极底部出现了足部的情况。这一足部栅极的出现使得栅极的实际长度大于设计的长度值,结果导致器件工作速度缓慢,严重时甚至基本不能工作。图3B为具有缺角(notch)的栅极,该栅极313的底部小于顶部。这一缺角栅极出现的一种原因是刻蚀多晶硅时出现了过刻蚀,使实际的多晶硅栅极长度小于设计值,如果多晶硅栅极长度过短的话,源区和漏区就可能穿通,导致器件失效。因此,如何在制作栅极时保证栅极的形状正常,对器件的性能至关重要。
通常对于尺寸不是很小的器件,实现其栅极的特征尺寸对于光刻栅极工艺而言并不困难,此时,该器件的栅极最好具有垂直的侧壁形状。但对于尺寸已小至65nm以下的器件,因其栅极尺寸过小,光刻栅极时对光刻的精度要求较高,工艺难度较大,此时,为了降低光刻的精度要求,最好形成底部具有缺角的栅极形状,且不同的器件对该缺角大小也会有不同的要求。
通常是利用对栅极刻蚀工艺条件的调整实现栅极侧壁形状。可以通过对刻蚀时停止终点的控制实现所需要的栅极形状:刻蚀不足时形成足部的栅极,过刻蚀时形成缺角的栅极。但是,在刻蚀多晶硅层形成栅极时,如果不进行过刻蚀处理,将难以去除附着在栅极侧壁上的聚合物,因此,在进行主刻蚀后通常加入过刻蚀的操作,这样,就形成了具有缺角的栅极,而这一具有缺角的栅极往往并不能符合器件设定的最优的栅极形状,即具有较大的缺角。但是对于较大缺角的形成,需要的过刻蚀时间较长,会损伤衬底表面,对器件性能不利。因此实际上难以通过调整刻蚀工艺条件来实现所需用的栅极形状。
申请号为200610147435.4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器件栅极的制作方法及调整方法,采用了沉积具有应力的多晶硅层来制作器件栅极的方法,分别形成具有垂直侧壁、底部为足部或缺角的栅极,并且利用光学特征尺寸方法对制作出的器件栅极底部形状,通过直接改变多晶硅的沉积温度进行调整。但是该方法是直接对多晶硅层的生长条件进行调整,由于多晶硅层的类型不同,会带来一些如栅极电学特性方面的负效应,影响栅极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栅极的制作方法,准确地形成具有垂直侧壁、底部为足部或者缺角的栅极。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栅极的调整方法,在制作方法的基础上,更灵活准确地实现所要求的栅极底部形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根据上述目的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导体器件栅极的制作方法,在衬底上生成栅氧化层之后,关键是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栅氧化层上沉积多晶硅层;
在所述多晶硅层上沉积具有应力的氮化硅层,使所述多晶硅层具有相应的应力;
去除所述氮化硅层;
刻蚀所述多晶硅层,形成栅极,且所述栅极的形状由所述多晶硅层具有的应力确定,当所述应力为拉应力时,形成的栅极底部具有缺角;当所述应力为压应力时,形成的栅极形状为侧壁垂直或底部具有足部。
所述多晶硅层具有的应力由所述氮化硅层的的沉积温度确定,当所述氮化硅层的沉积温度在400℃至600℃之间时,所述多晶硅层具有拉应力,且所述拉应力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当所述氮化硅层的的沉积温度在600℃以上时,所述多晶硅层具有压应力,且所述压应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未经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45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永磁材料的表面处理技术
- 下一篇:嵌入式系统的汉英双语语音识别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