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力式常压干式舱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223094.3 | 申请日: | 2008-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48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 发明(设计)人: | 潘东民;王喆;奉虎;陈伟;马洪新;吴谊山;陈祥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L1/26 | 分类号: | F16L1/26 |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高凤荣 |
| 地址: | 10001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重力 常压 干式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式舱,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为水下海底输油、气管道维修作业时,提供干式工作环境的重力式常压干式舱。
背景技术
在海上石油开发工程中,需要在海底铺设海底输油、气管道,用于输送海上开采的石油及天然气。当海底输油、气管道发生破损造成油气泄漏时,需要及时对海底输油、气管道进行维修作业,以保证石油及天然气的正常输送。
现有的海底输油、气管道的维修,通常是将海底管道管头从海底提到水面以上,工程船使用船上的舷吊将海底管道管头起吊到水面后,维修人员就可以在管头焊接法兰。当海底管道上方有大型障碍物时,必须将其清除后才能起吊海底管道,这些作业会延长维修工期,增加维修成本及业主的停工损失。
在水深小于15米且不能使用平管起吊作业时,通常采用干式舱维修的方法。干式舱分为:打桩式干式舱、吸力锚式干式舱。打桩式干式舱由舱体及固定桩组成。舱体为一个上端开口的钢结构的箱形体;在舱体正面舱壁下部及舱体底部各设有一个密封门;舱体四角的承重柱为导管,安装干式舱时,通过导管向海床打入固定桩。安装时,先卸下两个密封门,用浮吊将干式舱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使海底管道管头进入舱内并置于合适的位置;然后,使用打桩锤将四根固定桩从四根导管打入海床;安装密封门,排空舱内海水形成干式环境后,维修人员便可以进入舱内,进行法兰的干式焊接。
但是,上述打桩式干式舱需要制做四根较长的固定桩,制造成本高;干式舱的安装固定和拆卸费时费力,增加维修成本及工期。而且打桩作业对场地土壤特性的依赖性大、要求高,需要专门的打桩船配合作业。
吸力锚式干式舱:与打桩式干式舱相比,吸力锚式干式舱适合于维修水域环境条件较差,风、浪、流较大,工作时间较长等情况。主要由舱体及舱体下方的负压式筒形结构两部分组成。舱体的结构与打桩式干式舱相似,也有底部密封门和一个侧面密封门。将吸力锚式干式舱吊装放置,使海底管道管头进入干式舱并置于合适的位置,依靠负压式筒形结构筒顶内外表面的压差,将筒体压入海底预定深度,筒体沉放完成后,依靠它周围土体的侧摩阻力实现固定。吸力锚式干式舱的缺点是:对于干式舱的设计制造要求较高,需要增加附属构件及设备,加大了设计制造难度,延长了施工工期。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重力式常压干式舱,其舱体在为管道维修作业提供了干式工作环境,工作人员可以在干式舱内进行正常焊接作业的同时,舱体安装坐底速度快,且不受水域及作业现场环境的限制;就位时间短,拆卸简便快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海底管道维修工期,工作时稳定性高,应用安全可靠。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重力式常压干式舱,设有舱体,该舱体为一个上端开口的钢结构的箱形体,舱体正面及舱体底部各设置安装有一个密封门;其特征在于:舱体的下端两侧与舱体垂直各设置并连接一个防沉板,该防沉板与舱体之间连接有加强筋板。
所述防沉板上放置有配重块,该配重块为混凝土块或铁块,且配重块的重量大于舱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
所述舱体顶部设置并焊接一平台,该平台为钢结构组块。
所述舱体的舱室内部安装有扶梯。
所述防沉板为由钢板及工字钢焊接构成的钢结构的底板,并采用焊接方式与舱体连接为一体。
所述加强筋板为工字钢,并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在防沉板与舱体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结构设计简单,在为管道维修作业提供了干式工作环境,工作人员可以在舱体内进行正常焊接作业的同时,舱体安装坐底速度快,且不受水域及作业现场环境的限制;就位时间短,拆卸简便快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海底管道维修工期,有很高的抗流、抗涌性能,工作时稳定性很高,应用安全可靠。适用于水深小于15米的江河湖海水域中水下施工。
图1为本发明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要标号说明:1舱体、2导管、3防沉板、4侧密封门、5底密封门、6扶梯、7平台、8加强筋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30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