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及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22972.X | 申请日: | 2008-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4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孙小斌;张卓;万丽芳;张丽蕾;赵星星;王庆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5/08 | 分类号: | F21V5/08;G02F1/13357;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 芳 |
地址: | 10001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发光二极管 背光源 混光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减少混光距离的、用于发光二极管(LED)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及LED背光源。
背景技术
目前,LED背光凭借无汞环保、色彩还原性好、寿命长等诸多优势,正在逐渐成为主流的液晶显示器背光源。预计到2010年,Notebook的LED背光模块利用率将由现在的20%增长到63%,取代冷阴极荧光灯(CCFL)成为主导。在大尺寸液晶电视机(TV)方面,基于LED背光的动态区域控制技术和高色彩还原性的LED灯的应用,使得电视的色彩还原性、对比度和功耗方面都有本质性的改善,因而,三星、索尼及国内的海信等各大电视厂商也都纷纷开发量产LED背光的大尺寸液晶电视,推出该系列的产品。
现有技术中,大尺寸液晶电视一般使用直下式LED背光结构。如图1所示,直下式LED背光结构中,LED 11排布成阵列,光线朝上发射,通过一定距离的混光作用射出。该距离通过设置于底反射膜13上的支撑物12支撑扩散片14提供。混光后,再通过扩散片14、增亮膜15,获得发光均匀的背光源。由于直下式LED背光源可以使用红绿蓝三基色的LED,通过调整三种颜色的配比来实现白光,得到的白光其红绿蓝三个波峰都很明显,因此,色彩还原性很好。并且,LED阵列式的排布有利于对背光源进行单灯的精确控制,实现动态背光区域控制,从而使得其对比度和功耗能够明显的改善。
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在于,由于直下式LED背光结构必需提供一定的混光距离,才能将LED阵列的光混均匀,这样就增加了厚度,不利于液晶电视朝超薄、低功耗、高色域、高对比度方向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及发光二极管背光源,以减少混光距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包括基板及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网点;所述基板由透光材料制成;所述网点用于对光进行散射。
所述基板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或玻璃制成;所述基板可为扩散片或扩散膜;厚度可为0.2mm~2mm。所述网点可通过丝网印刷方式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网点包括二氧化硅或二氧化钛及与所述二氧化硅或二氧化钛混合在一起的胶;所述网点可具有三角形、半圆形表面。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的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所述混光膜设置于发光二极管LED与扩散片之间;所述混光膜上的网点至少设置于所述LED正上方的基板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直下式LED背光源通过上述混光膜,能够将LED发射出来的较强光线部分透射,部分反射回底反射膜,这样就减少了亮斑的产生,能够在更短的距离内将光线混均匀,从而减少了直下式LED背光源的混光距离,满足了直下式LED背光源的超薄要求。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大尺寸液晶电视使用的直下式LED背光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用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混光的混光膜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实施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既能实现混光均匀,又不增加直下式LED背光源的混光距离和LED的数量,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LED灯组的上方增加一层混光膜,该混光膜上对应每一组LED灯的正上方设置有网点,能够将LED发射出来的较强光线部分透射,部分反射回底反射膜,这样就减少了亮斑的产生,能够在更短的距离内将光线混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29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