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丙烯酸酯混聚物尿素缓释包膜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222050.9 | 申请日: | 2008-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3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 发明(设计)人: | 姚光前;张夫道;杨斌;傅送保;张昕照;梁明初;赵福军;王洪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 代理公司: | 海口翔翔专利事务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莫臻 |
| 地址: | 10001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丙烯酸酯 混聚物 尿素 包膜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肥料缓释包膜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丙烯 酸酯混聚物尿素缓释包膜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外氮肥的主要品种为尿素,是世界上运用最多的氮肥品种, 在大多数地区,如热带地区、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以及水田中,尿素的 肥效很少超过50%。尿素肥料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尿素在土壤脲 酶的催化作用下迅速水解,从而导致氨的挥发损失,为了提高尿素中 氮的利用率,美国、日本、欧盟采用树脂或硫磺包裹尿素,国内生产 企业引进了树脂包膜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控制肥效缓释 的效果,但树脂在土壤中很难降解,长期施用将破坏土壤结构。目前, 我国作物种类繁多,需要不同种类、不同时间段释放养分的包膜缓释 剂,以热塑性树脂作为包膜缓释材料存在着污染环境,溶剂有毒性等 缺点,亟需开发一种无论在生产还是使用过程中都比较环保的包膜材 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丙烯酸酯混聚 物尿素缓释包膜剂的制备方法。它是利用乳液聚合技术,在聚合过程 中加入苯乙烯以提高膜材料的耐水性,加入交联单体提高膜层的弹 性,同时采用分段混聚来有效控制缓释材料的耐水性和力学性能。在 乳液中加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提高乳液的成膜性能及膜材稳定性,使 包膜缓释材料具备良好的成膜效果和优异的缓控释功能,在土壤中尿 素氮的释放时间为100-120天。同时,通过改变包膜材料的配方使该 类材料包膜缓释尿素既能适合于粮食作物,又适用于茄果类蔬菜。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原理:
(1)采用分步乳液聚合办法,在一定的温度下水溶性引发剂分 解产生自由基后,丙烯酸类功能单体经过乳液聚合后形成稳定的丙烯 酸酯混聚物乳液。
(2)利用丙烯酸酯混聚物中苯乙烯共聚物的防水性能和聚乙烯 醇溶液良好的成膜性能,将丙烯酸酯混聚物与聚乙烯醇水溶液按一定 比例混合,即成为尿素专用缓释包膜剂。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丙烯酸酯混聚物尿素缓释包膜剂 的制备方法,包括丙烯酸酯混聚物的制备工序、水溶性高分子水溶液 的制备工序、丙烯酸酯混聚物缓释包膜剂的制备工序。其具体步骤如 下:
1、丙烯酸酯混聚物的制备工序
反应体系所用原料:丙烯酸、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 乙烯、丙烯腈、丙烯酰胺、92%~93%的N-羟甲基丙烯酰胺、过硫酸铵、 25%的氨水,其中各组分占原料总质量的百分比含量为:丙烯酸 10~14%、丙烯酸丁酯10~50%、甲基丙烯酸甲酯2~15%、苯乙烯30~55%、 丙烯腈3~5%、丙烯酰胺3~5%、92%~93%的N-羟甲基丙烯酰胺1~3%、 水溶性过硫酸盐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如过硫酸钾、过硫酸铵)0.5~1%、 25%的氨水0.1~5%;此外,异丙醇用量为反应体系总质量1~10%,去 离子水的质量为反应体系总质量的50~60%,阴离子型乳化剂用量为 去离子水质量的1~4%。
制备工序:
(1)、将阴离子型乳化剂加入去离子水中,于反应釜中搅拌至完 全溶解,再加入丙烯酰胺,搅拌至完全溶解,然后将水溶液加热至 70~80℃。所述阴离子型乳化剂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或十二烷基硫酸 钠。
(2)、将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脂、异丙醇用量的10%~50%、 丙烯酸丁酯用量的10%~50%进行混合并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液,然 后将混合液加入到反应釜中,并加入部分过硫酸铵,在70~80℃下聚 合反应0.7~1.5小时。
(3)、将余量异丙醇和丙烯酸丁酯混合均匀后加入反应釜中;将 苯乙烯用量的一半和丙烯腈用量的一半混合均匀后加入反应釜中;并 将加入余量过硫酸铵,在80~84℃下反应1~2小时。
(4)、再将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剩余的一半苯乙烯和丙烯腈加 入到反应釜中继续反应0.5~1小时。
(5)、将反应釜中的温度降至50~60℃时,加入25%氨水进行中 和反应。
(6)继续搅拌冷却到40℃以下至室温,即为丙烯酸酯混聚物, 出料装桶备用。
2、水溶性高分子水溶液的制备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20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