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炉灶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19601.6 | 申请日: | 2008-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36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曾文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文洲 |
主分类号: | F24C3/02 | 分类号: | F24C3/02;F24C3/08;F24C3/10;F23D14/02;F23D14/62;F24C15/10;F24C15/08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焕军 |
地址: | 519000广东省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炉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庭、饭店等场合使用的炉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省燃气的炉灶。
背景技术
使用燃气的炉灶目前在家庭、饭店等场所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如何能够提高燃气的利用率,也就是减少热量损失,一直以来都是本领域人员研究的重点。公开号为CN1584406A,名称为“能使燃气充分燃烧并具有数字显示控制功能的节能炉具”中公开了一种相对节能的炉灶。参见图1和图2,节能炉主要包括面板27、支撑面板27的底座28、底座28上的支撑脚36、支撑炊具的炊具支架37、托盘39和节能炉头38。节能炉头的火盖1置于火盖座2上,其中央设置有火环喷嘴孔17、横向火环喷嘴孔16和纵向火环喷嘴孔19的喷火嘴,喷火嘴的下方设有双向燃气槽12和内燃气室11,喷火嘴的侧方设有外气体通道13、外燃气室14和火槽环喷嘴15,在内燃气室11的下方设有气体横向进入通道10和高压喷射管4,在气体横向进入通道10的下方设有气体纵向进入通道9、气体进入高压通道孔6、高压燃气喷嘴7和高压燃气通道8;燃气从高压燃气通道5进入,上述各部件位于燃气座3上。
上述炉灶在使用时,炊具放置到炊具支架37上,火焰从火环喷嘴孔17、横向火环喷嘴孔16、纵向火环喷嘴孔19、火槽环喷嘴15等处喷出,对炊具进行加热。
上述炉灶的缺点是,点火区、燃气与空气混合区都几乎位于炉头的顶部,炊具底部与各个火焰喷嘴孔的距离较大,火焰外露,能量损耗大,燃气利用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节能的炉灶。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炉灶,包括:
灶框,其支撑炊具,灶框安装到下述炉体上;
炉体,其为上端开口的柱状,炉体内腔自下到上分别为进气区、燃气与空气混合区和燃烧区,进气区有空气入口,进气区、燃气与空气混合区和燃烧区依次连通;
燃气通道,其从炉体外部经过炉体的进气区伸入到炉体的燃气与空气混合区;燃气通道的入口位于炉体外部,连接燃气源,燃气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燃气与空气混合区;
电子打火针,其位于所述燃气与空气混合区和所述燃烧区交界处;
间隙调节器,其安放在位于燃烧区内的炉体内,间隙调节器可在炉体内上下移动,间隙调节器的上部在安装时接触炊具的底部。
本发明炉灶有相对密封的炉体,当炊具放到灶框上时,通过调节间隙调节器的高度,可以使炊具底部与炉体的上表面之间只留下较小的缝隙,燃气在炉体的燃烧区内燃烧,而燃烧后的废气通过炊具底部与炉体上部之间的缝隙排出,极大地减小了热量的外漏,起到了节省燃气的效果。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在间隙调节器的上部有至少三个等距离排布的炊具定位柱,每个炊具定位柱的上半部分为塑胶材料,下半部分为耐热材料。
上述炊具定位柱可以实现对不同大小的炊具进行定位,而炊具定位柱上部为易熔的塑胶材料,可以避免由于一些炊具底部形状的不规则而不稳的现象出现,使用定位柱主要是用于控制炊具底部与炉体上部的缝隙大小。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在所述空气入口处连接风机。
这样可以保证氧气的供应,避免由于空气不足而燃气燃烧不充分。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燃气通道的出口位于一块下板上,在所述下板上方有一上板,上下板的边缘处间距在0.05mm~50mm之间。
燃气在上述两个板间流出时,分布更加均匀,可以使燃气与空气混合更加充分。
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在所述上板的上方有一圆柱状的滤网,滤网的底部由不透气的平板密封,滤网的上部对准所述燃烧区。
这样使混合后的气体并非直接进入燃烧区进行燃烧,而是透过滤网,降低压力,充分混合后进入燃烧区燃烧,也使得燃气燃烧更加充分。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炉灶炉头部分的剖视图;
图2是现有技术炉灶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炉灶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炉灶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燃气通道处的上板和下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文洲,未经曾文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96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