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识别码的凹版印刷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219278.2 | 申请日: | 2008-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0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 发明(设计)人: | 马训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富利时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41M3/00 | 分类号: | B41M3/00;B41M1/10;B32B7/06;B32B7/12;B32B23/08;G09F3/02 |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玉平 | 
| 地址: | 523000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识别码 凹版印刷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识别码印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识别码的凹版印刷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识别码的印刷主要使用凸版印刷技术,凸版印刷的原理为:在印刷机的给墨装置先使油墨分配均匀,然后通过墨辊将油墨转移到印版上,由于凸版上的图文部分远高于印版上的非图文部分,因此,墨辊上的油墨只能转移到印版的图文部分,而非图文部分则没有油墨。印刷机的给纸机构将纸输送到印刷机的印刷部件,在印版装置和压印装置的共同作用下,印版图文部分的油墨则转移到承印物上,从而完成一件印刷品的印刷。凸版印刷的印刷速度不能过快,如果过快就会造成印刷的图文不清晰,并且由于凸版印刷的印迹厚,容易出现粘脏、斑点、花纹、印品光泽不佳,叠色不良等等的问题。凸版上的图文部分凸出版面容易受到碰撞而损坏,版面一旦有了损坏必须重新再刻制,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效率高,成本低的识别码的凹版印刷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识别码的凹版印刷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印版的制版,选取无缝钢管或铜材管作为印版基材,将识别码的信息电雕刻或者激光雕刻到印版基材上;
B:识别码信息的印刷,采用单色凹印机或者多色凹印机将识别码的信息印刷在薄膜基材上,形成油墨信息层。
在油墨信息层的非印刷表面涂布一层耐磨层,形成识别码。
油墨信息层和耐磨层之间涂布一层剥离层。
在所述的耐磨层的下表面压合一层粘接层。
将油墨信息层的非印刷面朝上,在印刷面贴合一层发泡层或者不发泡层。
所述的发泡层为PVC发泡层或者PE发泡层或者POE发泡层,所述的不发泡层为PVC不发泡层或者PE不发泡层或者POE不发泡层。
所述的薄膜基材为BOPP、PET、PVC、PE制成的塑料薄膜,所述的薄膜厚度为5~20微米。
所述的剥离层为醋酸纤维素层,所述剥离层厚度为0.2~3微米。
所述的耐磨层为PU树脂层,所述的耐磨层厚度为0.2~3微米。
所述的粘接层为热熔胶胶层,所述的粘接层厚度为0.2~3微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A、印版的制版,选取无缝钢管或铜材管作为印版基材,将识别码的信息电雕刻或者激光雕刻到印版基材上;B:识别码信息的印刷,采用单色凹印机或者多色凹印机将识别码的信息印刷在薄膜基材上,形成油墨信息层,采用上述的凹版印刷工艺印制的识别码内容具有墨色厚实、色彩丰富、图文清晰、反差适度、形象逼真的优点,而且印刷效率高,印刷速度可达100m/min,成本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技术人员更全面的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识别码的凹版印刷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印版的制版,选取无缝钢管作为印版基材,将识别码的信息激光雕刻到印版基材上;
B:识别码信息的印刷,采用单色凹印机将识别码的信息印刷在PET制成的塑料薄膜上,所述的油墨采用碳素性的油墨,所述的薄膜厚度为5微米,形成油墨信息层;印刷时需先把油墨滚在印版基材上,则油墨自然落入凹陷的识别码的信息印纹部分,随后将表面粘着的油墨擦抹干净(当然凹陷的识别码的信息印纹油墨是不会被擦掉),再放上PET制成的塑料薄膜后使用较大的压力把凹陷的识别码的信息印纹油墨压印在PET制成的塑料薄膜上,形成油墨信息层;在油墨信息层的非印刷表面涂布一层PU树脂层作为耐磨层,耐磨层厚度为0.2微米,油墨信息层和耐磨层之间涂布一层醋酸纤维素层作为剥离层,剥离层厚度为0.2微米,在耐磨层的下表面压合一层热熔胶胶层作为粘接层,粘接层厚度为0.2微米,最后形成识别码。
实施例2
A:印版的制版,选取铜材管作为印版基材,将识别码的信息电雕刻到印版基材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富利时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富利时塑胶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92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输送系统的液压安全锁紧机构
 - 下一篇:成像装置以及曝光影像偏差的校正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