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简易薄型发光二极管柔性变色霓虹灯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218523.8 | 申请日: | 2008-10-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737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 发明(设计)人: | 田德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德华 |
| 主分类号: | F21S4/00 | 分类号: | F21S4/00;F21V5/08;F21V23/00;F21V15/02;F21W121/00;F21Y10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特普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家蔚 |
| 地址: | 510620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简易 发光二极管 柔性 变色 霓虹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霓虹灯,尤其涉及一种色彩绚烂、应用广泛、体小质轻的简易薄型发光二极管柔性变色霓虹灯,属于霓虹灯的生产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霓虹灯作为一种引人入胜的照明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娱乐场所、外景渲染、广告宣传以及家庭生活中,其五彩缤纷的光源让人心旷神怡。目前所使用的霓虹灯,一部分是玻璃霓虹灯,这种霓虹灯的缺点在于:玻璃易碎,既不安全,寿命又短,所以其应用受到很大的局限,已有慢慢被新产品取代的倾向;另一部分就是逐渐成为主流的发光二极管柔性变色霓虹灯,这种霓虹灯是在柔性壳体内设置数个发光二极管,这些发光二极管相互之间通过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连接起来,用经过整流的直流电源供电,通过调整电流的强弱、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颜色或发光二极管的外包材料的颜色等,达到各部分发光二极管在不同时间段发出不同强弱、不同颜色的光的玻璃霓虹灯效果,这种霓虹灯具有柔性强、应用广泛、寿命长、安全等优点,所以现已被广泛应用。
目前,所有的发光二极管柔性变色霓虹灯均采用不透明芯线、半透明散光体、不透明包覆层的三层式结构,这种产品包括不透明芯线、二极管发光装置、铜绞线、半透明散光体、不透明包覆层、直流电源装置的结构,这种结构的最大弊端是材料的重复叠加,不但使整个产品的宽度、高度、体积和重量较大,不易弯曲,而且有较多的生产流程,使产品的原料及生产成本较大、生产效率较低,同时不利于产品在需要宽度小、高度低、弯曲多(类似于玻璃霓虹灯)的场合的应用,使发光二极管柔性变色霓虹灯的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进而影响了整个发光二极管柔性变色霓虹灯的推广进程。
另一方面,目前所有的发光二极管柔性变色霓虹灯均采用二极管灯泡作为光源,即使现在最先进的集成式结构的二极管霓虹灯,也都如此,这种二极管霓虹灯的结构如下:将三个LED灯泡(分别为红、蓝、绿色)固定安装在一个PCB板(即印刷电路板)上,形成一个发光单元,把若干这样的发光单元安装在芯线的孔内,并用电线将这些发光单元串联起来,这种结构的霓虹灯,主要是便于在同一区域内进行变色和混色处理(主要是纵向变色和混色处理),同时有利于LED灯泡的固定安装和整个芯线的封装。对于横向变色和混色,即不同的颜色的灯泡变色和混色,这种结构就存在极大缺陷:横向变色和混色的效果极差,颜色不纯、有光斑,而且亮度太低(因高度太高),等等。所以,目前所有的二极管霓虹灯都具有一个毫无争议的缺陷,即采用二极管灯泡作为光源,由于二极管灯泡的宽度较宽(大)、高度较高,所以使整个产品的宽度和高度无法降低,从而使其体积和重量都较大且不易弯曲,在很多需要宽度小、高度低、重量轻、弯曲多的场合都不便应用,不利于二极管霓虹灯行业的良性发展。
同时,二极管灯泡在光源利用方面也有很大的缺陷,由于它的外壳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所以它的光就会向四周发散的,而二极管霓虹灯所利用的是其上方的光源,所以二极管灯泡周围的很多光都因投射不到人们视线内而被浪费,形成了能源浪费,不符合国家节约能源(环保)的政策;同时,因为发光二极管灯泡主要的光线方向角度较小,发光范围也较小,导致其混色效果不够理想。
最后,在现有的集成式结构的二极管霓虹灯中,其PCB板上同侧的三个焊接点均位于同一直线上,且都为面板之上的点焊接,由于三个焊接点的相邻距离很小,焊点又较大(由于焊接量特别大,一般都不可能进行精致的焊接),所以容易产生爬电现象,即在相邻的焊接点之间产生一定的电路导通现象,使对应二极管两端的电压有所降低,导致其发光亮度不够或混色不纯,从而降低整个产品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简易薄型发光二极管柔性变色霓虹灯,这种霓虹灯体小质轻、节约电能、光色纯正。
本发明包括芯线、二极管发光装置、铜绞线、不透明包覆层、直流电源装置,其中,二极管发光装置由若干二极管发光单元串联而成,不透明包覆层与芯线同轴向且等长,并包覆于芯线的外面,二极管发光装置的电源输入端与铜绞线对应连接,铜绞线与直流电源装置的电源输出端对应连接,其创新之处在于:所述芯线为半透明散光体,在所述芯线的下面设置有与所述芯线同轴向且等长的凹槽,二极管发光装置安装在所述凹槽内,二极管发光单元的发光面向上,所述凹槽上部空间的宽度大于其下部开口的宽度;铜绞线与所述芯线同轴向且等长,并纵向并排置于所述芯线内一侧;所述芯线中位于二极管发光装置上方部分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或圆形或椭圆形或方形,所述芯线中位于二极管发光装置下方及两侧的部分被所述不透明包覆层包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德华,未经田德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85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