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化成方法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216237.8 | 申请日: | 2008-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71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 发明(设计)人: | 唐红辉;王驰伟;周冬;唐联兴;罗朝晖;王弗刚;邹晓兵;袁德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38 | 分类号: | H01M10/38;H01M10/44 |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 智 |
| 地址: | 51811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化成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化成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化成过程,也叫预充过程或首次充电过程,是指将电池在 无电状态下充电,使之成为带电的原电池。化成过程因各厂家工艺差异而 存在差别,有的化成过程会持续到电池满电后才结束,有的则在固体电解 质界面膜(SEI)形成后即完成化成。目前锂离子电池生产中,除钢壳圆柱 电池外,多使用注液孔开口化成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使电池内部与外部 保持气压平衡,以排出化成过程中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但该方法实施过 程中,往往为了防止空气倒吸,会在注液孔处封上胶带,再套上胶套,这 就会造成化成过程中电池内部保持一定的正压,无法保证化成过程产生的 气体被有效排出,这些驻留气体会形成绝缘区域,致使极组各区域反应不 均匀,化成过程不能使产气反应进行完全,从而造成:1)活性材料的利用 率降低,电化学性能下降;2)绝缘区域的存在使得分容和循环过程必然会 导致部分区域析锂,影响安全性能;3)老化、分容、循环等过程依然可能 会有气体产生,电池尺寸容易超标,电池型号越大则越明显;4)无法使用 大电流化成,因为大电流化成的产气速度会远大于排气速度,这样就需要 很长的化成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 够加快排气速度、降低气体驻留从而提高化成效率和质量的锂离子电池化 成方法。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使用上述方法进行化成的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的:
一种锂离子电池化成方法,连接正负极对电池进行预充电,在预充电 过程中,同时对电池内部保持负压,直至预充电结束下柜封口。
所述负压保持在0.01MPa≤P<0.1MPa,其中P为电池内部的气压值。
所述负压在化成过程中分时间段选择相异的气压值。
所述预充电过程根据不同材料体系的产气结果,选取0.15C~1C的容 量作为化成容量,所述化成容量为化成产气完成80%时的容量起至标称容 量的80%。
所述预充电过程选择的化成电流范围为0.05CA~1CA。
所述化成电流在所述预充电过程中分时间段选择相异的电流值。
所述化成电流为0.05CA~0.2CA,充电10min~60min后,所述化成电 流改变为0.2CA~0.6CA,直至预充电过程结束。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的:
一种锂离子电池化成装置,包括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导电板和电池夹具, 所述正负极导电板与所述电池夹具电连接,所述装置还包括与电池注液孔 相连的气管和真空机组,所述气管与所述真空机组连接。
所述气管包括总气管、分气管和支气管,所述支气管一端用于与电池 注液孔相连,另一端通过所述分气管与所述总气管相连,所述总气管与所 述真空机组连接,所述总气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分气管设置有第二 阀门,所述第一阀门上安装有真空规。
上述电池化成装置还包括检测柜,所述检测柜包括至少1个检测层, 所述检测层包括至少1个检测工位,所述电池夹具、支气管悬挂设置在所 述检测工位上,正负极导电板横置于所述检测工位上,所述电池夹具固持 所述正负极导电板,所述分气管设置在所述检测层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技术效果是:
(1)本发明化成方法和装置,使得电池内部在预充电过程中处于负压, 有利于气体的及时排出,提高了化成效率。
(2)预充电过程保持负压,有利于在老化、分容、循环等过程所产生 气体的持续排出,减少驻留气体,有效地控制了电池尺寸。
(3)及时排除电芯极组内部的气体,可以确保电芯极组各区域能在短 时间内反应均匀,去除了绝缘区域,解决了极片析锂问题,提高了电池性 能和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化成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实施例1的容量保持率比较图;
图3实施例2的容量保持率比较图;
图4实施例3的容量保持率比较图;
图5实施例4的容量保持率比较图;
图6实施例5的容量保持率比较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62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