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短红外线照射干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15211.1 | 申请日: | 2008-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66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安井重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Eco |
主分类号: | F26B15/18 | 分类号: | F26B15/18;F26B3/3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国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线 照射 干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短红外线照射干燥装置,它是利用短红外线来干燥并除去空调机的热交换器上的附着物(如加工油等)。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用热交换器多数是由板翼和管道而构成。其中的板翼是用铝制的加工材料压制而成。
在压制工程中,为了确保加工型和加工材料之间有良好的润滑性,常使用油料或溶剂(加工油)。这导致热交换器的成品上附着加工油。为了不使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需要除去此附着物(如加工油等)。
以往,大型炉状的干燥设备被用于除去热交换器上的附着物。此设备具有炉体,炉体内含有用于干燥的燃烧器,给燃烧器提供空气的流路径,以及把炉体内的烟尘向外排出的烟道。(专利文献1为其中一例)
并且,对热交换器进行干燥时,在炉内用传送带搬运热交换器成品,用辐射热维持炉内的一定温度使成品升温,而使加工油气化并干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72582号公报
所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干燥炉由于是利用幅射热进行干燥,所以其干燥速度慢,并且使热交换器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而导致其部件的铝制表膜劣化。
而且,因采用向炉内送进热风而进行加热的构造,对热交换器进行干燥处理时,需要一直把炉内温度升高到规定的干燥温度。所以不仅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而且装置大,需要很大的占地面积。
不仅如此,加热的效率低,需要花费电力和煤气,并具有启动费用高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干燥速度快,防止热交换器成品的表膜劣化,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并提高加热效率和降低启动费用的干燥装置。
本发明的短红外线照射装置正是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实现的,具有:搬运热交换器的搬运装置、具有向所述热交换器照射短红外线的短红外线照射装置的干燥部以及排出干燥热交换器时所产生的蒸发成分的排气部
所述本发明因具有向所述热交换器照射短红外线的短红外线照射装置,而通过内部加热实现了短时间内的干燥,并且设备小型,只要占有小的空间。
而且,因干燥时间短,热交换器的铝制表面不受到损害。另外,因只用电力运转,加上设备小型,从而使启动费用得到降低。
在所述本发明的短红外线照射干燥装置中,所述干燥部具有一对热源部,所述一对热源部被设置成在与所述搬运装置对热交换器的搬运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隔开间隔相对,在该热源部收容所述短红外线照射装置,所述短红外线照射装置被板状的玻璃覆盖。
通过把所述短红外线照射装置用玻璃覆盖的方法,可以避免该部件受到加热时产生的烟尘和蒸汽等的影响,而起到保护短红外线照射装置的作用。
在所述本发明的短红外线照射干燥装置中,所述板状玻璃形成热交换器通过的间隔,热交换器通过的该玻璃的间隔的入口和出口开放,在玻璃的间隔的上方设有所述排气部。
所述短红外线照射干燥装置呈开放型构造,可使爆炸性气体的密度降低,避免爆炸的危险。
在所述本发明的短红外线照射干燥装置中,所述短红外线照射装置由卤灯构成,并设有控制该卤灯的照射输出的控制装置。
在所述本发明的短红外线照射干燥装置中,在所述干燥部设有用于向所述玻璃的间隔内喷出空气的吹风装置。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可以在短时间内使热交换器升温,而使加工油和水分蒸发,并具有能够廉价地进行热交换器干燥处理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短红外线照射干燥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所述装置的包括一部分剖面的侧视图;
图3是所述装置中的间断吹风流程图;
图4是所述装置中的短红外线加热控制图,其中用加热Hi迅速升温到成品干燥温度。在达到成品干燥温度后,用加热Lo保持此温度进行干燥。加热Hi和加热Lo的总时间设定在10秒~60秒之间;
[符号说明]
1 干燥装置
2 台架2
3 传动带(搬运装置)
5 干燥部
6 排气部
8 热源部
10 主体
11 卤灯(短红外线照射装置)
13 热交换器
15 石英玻璃(玻璃)
17 空间
18 热源部空气循环扇
20 传感器
21 控制装置
K 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用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图4中显示有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用短红外线对空调机用热交换器进行干燥处理的干燥装置(短红外线照射干燥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Eco,未经株式会社Eco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52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信装置、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 下一篇: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