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显示器及其液晶显示器显示面板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13222.6 | 申请日: | 2008-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50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7 |
发明(设计)人: | 郭俊仪;杨咏舜;杨长浩;朱正仁;林肇廉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62 | 分类号: | G02F1/1362;G02F1/1335;G02F1/1343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 亮 |
地址: | 台湾省台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穿透 反射 液晶显示器 及其 显示 面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器,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器。
背景技术
随着近几年来资讯产业的急速发展,在可携式资讯产品方面显示技术的应用已朝向小型化、轻薄化、高亮度、低能量消耗以及具有高品质的全彩影像输出等方向迈进。举例而言,这些可携式电子产品在室内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画面显示效果,同时在强光的环境下亦需维持适当的画面品质。因此,如何能让液晶显示器在强光的环境下保有清晰的显示品质,便成为了液晶显示器的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基于上述原因,现有技术发展出一种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显示器(transflective LCD),使用此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显示器在户外明亮环境下与在室内环境下同样具有清晰的显示效果。
在此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显示技术中液晶显示面板的每一个像素电极均是由一个反光导电薄膜以及一个透明导电薄膜所共同组成。利用此一液晶显示技术所制作的显示装置,可以在外界光线充足的情况之下,利用反射式液晶显示的模式达到良好的影像输出效果。此外,此一显示装置更可以在外界光线不充足的情况之下,借由配置于透光导电薄膜后方的背光模组的辅助,同时利用反射式液晶显示与穿透式液晶显示的模式达到良好影像输出的效果。
更详细而言,现有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通常采用双重晶穴间距(dual cell gap)的设计,以使得穿透区域与反射区域皆具有良好的显示品质。然而,各像素单元在穿透区域与反射区域之间的交界地带常会有液晶排列混乱的情形,并且因此造成漏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器,能改善透明像素电极与反射像素电极的交界处由于晶穴间距调整层而造成液晶排列混乱及漏光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器,能改善透明像素电极与反射像素电极的交界处由于晶穴间距调整层而造成漏光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此显示面板包括有源元件阵列基板、对向基板与液晶层。有源元件阵列基板包括第一基板、多条扫描线、多条数据线与多个像素单元,其中扫描线、数据线与像素单元配置于基板上。各像素单元包括有源元件、透明像素电极与反射像素电极。有源元件是电性连接至扫描线其中之一与数据线其中之一。透明像素电极是设置在穿透区且电性连接至有源元件。反射像素电极是设置在反射区且与有源元件电性连接,其中反射像素电极具有至少一第一狭缝,靠近穿透区与反射区的交界,且第一狭缝是沿着交界延伸。对向基板配置于有源元件阵列基板上方,对向基板包括第二基板、多个晶穴间距调整层、共用电极层、多个第一配向结构与多个第二配向结构。多个晶穴间距调整层分别对应于像素单元的反射像素电极,其中各晶穴间距调整层靠近穿透区与反射区的交界处的边缘位于相对应的反射像素电极内。共用电极层是覆盖第二基板及晶穴间距调整层。第一配向结构配置于对向基板,并分别对应各像素单元的反射区。第二配向结构配置于该对向基板,并分别对应至各该像素单元的该穿透区。液晶层配置于有源元件阵列基板与对向基板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狭缝是位于晶穴间距调整层的边缘之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反射像素电极的边缘与相对应的晶穴间距调整层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介于3微米至5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像素单元的透明像素电极与共用电极层之间的距离为各像素单元的反射像素电极与对应的共用电极层之间的距离的两倍。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的各像素单元中,部分透明像素电极位于反射像素电极下方。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的各像素单元中,透明像素电极具有至少一第二狭缝。第二狭缝位于第一狭缝下方,且第二狭缝的边缘位于第一狭缝的边缘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的各像素单元中,第一狭缝的一端连接至反射像素电极的边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狭缝为梯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上述的各像素单元中,第一狭缝的两端未连接至反射像素电极的边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配向结构的形状包括长条状、半球状或椭圆柱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配向结构为共用电极层的狭缝,其形状包括长条状、半球状或椭圆柱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配向结构为凸起物,其形状包括长条状、半球状或椭圆柱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配向结构为共用电极层的狭缝,其形状包括长条状、半球状或椭圆柱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透明像素电极具有锯齿状边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32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插拔天线及音频转接装置
- 下一篇:自动选择量测功能的智能型量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