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振部件的安装构造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212861.0 | 申请日: | 2008-09-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6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 发明(设计)人: | 金安良和;柳濑大树;小坂信幸;千叶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K15/067 | 分类号: | B60K15/067;F16F15/04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贵亮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部件 安装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例如利用油箱箍安装于车身的车载用燃料箱、和车 身之间的防振部件的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搭载于汽车的燃料箱通过用螺栓将金属制油箱箍紧固于横梁等 车身,从而固定于车身。燃料箱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所示,通过在该燃 料箱和车身之间夹有橡胶制防振部件,抑制燃料箱内的燃料起伏而产生的 噪音或振动向车身传递。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防振部件由缓冲橡胶构成,其使用粘接剂将形 成在下表面部的第四突起及第五突起固定在燃料箱上,并通过使形成在上 表面部的具有分割槽的第一突起及第二突起与车身的地板接触而吸收振 动。
这样的缓冲橡胶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燃料箱,因此,固定于罐的上表面, 从下方进行带固定是不成问题,但存在施加剪断方向的负荷时容易剥落的 问题。
另外,为了不让行驶中的振动传递到燃料箱,在燃料箱与左右的侧框 架和前后的横梁之间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有缓冲橡胶,而在前后左右方向 的侧面则不设置缓冲橡胶。因此,在将燃料箱设置于车身的情况下,利用 所述缓冲橡胶,能够容易地进行上下方向的定位,但难以进行车身的前后 左右方向的定位。此外,由此还存在不能缩小前后左右方向的间隔而增大 容量的问题。
因此,考虑在罐侧面和车身之间设置缓冲橡胶。但是,若与罐侧面粘 接,则在罐装卸时可能剥落,因此,如图6所示,考虑卡合于固定孔210 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孔,因此,缓冲橡胶100安装于车身200侧。
图6是表示根据上述设想而形成的以往的燃料箱用防振部件的安装构 造的放大剖面图。
作为消除这样的问题的燃料箱用防振部件,有如图6所示的缓冲橡胶 100。该缓冲橡胶100利用软质材料即橡胶一体地形成与燃料箱300抵接 的座部110、和卡合于在车身200的固定部位贯穿设置的固定孔210的卡 止突起120。在座部110的外周缘形成有与车身200压接的凸部130。在 卡止突起120形成有卡止于固定孔210的开口缘的卡止爪140。
这样构成的缓冲橡胶100通过凸部130压接于车身200的安装部位的 表面,卡止爪140抵接于固定孔210的开口缘而卡止来安装于车身200。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92947号公报(段落0020、0022、图1~ 图4)
然而,在图6所示的防振部件的安装构造中,卡合于车身200的固定 孔210的卡止突起120利用软质材料即橡胶一体地形成于座部110,因此, 容易变形。因此,缓冲橡胶100的卡止突起120相对于固定孔210的卡止 力(拉拔力)小,存在由于燃料箱300的变形或横向(侧向)的外力而从 固定孔210脱落的问题。
另外,若提高橡胶整体的硬度,则卡止力提高,但插入力也提高,导 致作业性降低,进而存在防振性也降低的问题。
另外,以往的缓冲橡胶100在进行将燃料箱300安装到车辆上的作业 时,将该缓冲橡胶100作为导向件安装的情况下,卡止突起120卡止于固 定孔210的缘的卡止力小,导致脱落,因此,存在不能作为燃料箱300的 安装用导向件利用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消除所述问题而发明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将燃 料箱搭载于车辆时成为定位部件,并且,能够牢固且容易地固定于车身的 防振部件的安装构造。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第一方面所述的防振部件的安装构造,其在燃料 箱、和固定该燃料箱的车身之间夹有防振部件,利用油箱箍安装于所述车 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在与所述油箱箍的紧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贯穿 设置有固定孔,所述防振部件具有:卡止于所述固定孔的卡合突起。
根据权利要求第一方面的发明可知,车身在与油箱箍的紧固方向正交 的方向上贯穿设置有固定孔,在该固定孔插入防振部件的卡合突起而安 装。因此,在燃料箱中,朝着与利用油箱箍紧固于车身的紧固方向正交的 方向即朝向燃料箱可能产生移动的前后方向等横向(推力方向)设置有防 振部件的卡合突起。
另外,防振部件与车辆急停时燃料箱内的燃料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燃 料箱及防振部件承受的负荷的朝向平行,因此,拉拔力不作用于卡合突起, 能够在不脱落方向上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28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减少侧面撞击侵入车内的系统
- 下一篇:汽车气候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