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发送、接收设备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12003.6 | 申请日: | 2008-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41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张杰;周华;田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B7/06 | 分类号: | H04B7/06;H04B7/08;H04L2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春晖;李德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入 输出 正交 频分复用 发送 接收 设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技术,尤其 涉及MIMO-OFDM系统中的导频传输。
背景技术
MIMO-OFDM系统的提出是无线通信领域的重大突破,其频谱利用 率高、信号传输稳定、高传输速率等基本特性能够满足第四代无线传输网 发展要求。MIMO-OFDM系统内组合了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和正 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两大关键技术。这种系统通过空间复用技术可以 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又可以通过空时分集和正交频分复用达到很强 的可靠性和频谱利用率。
在MIMO-OFDM系统中,由于多个发送/接收天线的使用,发送天 线和接收天线之间的空间信道大大增加。相应地,由于在接收方需要根据 导频或者训练信号估计每个空间信道的信道参数,使得估计信道参数的开 销急剧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MIMO-OFDM发送设备、 MIMO-OFDM接收设备、MIMO-OFDM发送方法和MIMO-OFDM接 收方法,其能够降低估计信道参数的开销,并保持一定的信道参数估计质 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MIMO-OFDM发送方法用于从N个天线 发送OFDM数据符号,其中N>1。发送方法包含:根据模式插入导频符 号以形成物理资源块,其中,所述物理资源块在时域包括P个OFDM符 号,在频域包括Q个子载波,P、Q>1,并且所述模式包括:在对应于物 理资源块的Q×P阵列中,包含针对N个天线的每个天线的至少两个导频 位置,所有导频位置在时域和频域方向间隔开,并且同一天线的导频位置 间的最大时域间隔/最大频域间隔大于或等于时域/频域方向上所述同一天 线的导频位置中最接近阵列两端的导频位置与最接近端之间的时域/频域 间隔,其中,针对每个天线,在针对该天线的导频位置插入用于该天线的 导频符号,并且在除了导频位置之外的位置承载OFDM数据符号。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MIMO-OFDM接收方法用于通过M个 接收天线接收从N个发送天线发送的信号,其中N>1,M>0。接收方法 包含:针对每个接收天线和每个发送天线,根据模式从转换到频域的物理 资源块中提取导频符号;和根据提取的导频符号估计所述接收天线和所述 发送天线之间的信道的参数,其中,所述物理资源块在时域包括P个 OFDM符号,在频域包括Q个子载波,P、Q>1,并且所述模式包括:在 对应于物理资源块的Q×P阵列中,包含针对N个发送天线的每个发送天 线的至少两个导频位置,所有导频位置在时域和频域方向间隔开,并且同 一发送天线的导频位置间的最大时域间隔/最大频域间隔大于或等于时域/ 频域方向上所述同一发送天线的导频位置中最接近阵列两端的导频位置 与最接近端之间的时域/频域间隔,其中,针对每个发送天线,从针对该 发送天线的导频位置提取导频符号,并且除导频位置之外的位置承载 OFDM数据符号。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MIMO-OFDM发送设备用于从N个天线 发送OFDM数据符号,其中N>1。发送设备包含:导频插入器,其根据 模式插入导频符号以形成物理资源块,其中,所述物理资源块在时域包括 P个OFDM符号,在频域包括Q个子载波,P、Q>1,并且所述模式包 括:在对应于物理资源块的Q×P阵列中,包含针对N个天线的每个天线 的至少两个导频位置,所有导频位置在时域和频域方向间隔开,并且同一 天线的导频位置间的最大时域间隔/最大频域间隔大于或等于时域/频域方 向上所述同一天线的导频位置中最接近阵列两端的导频位置与最接近端 之间的时域/频域间隔,其中,针对每个天线,在针对该天线的导频位置 插入用于该天线的导频符号,并且在除了导频位置之外的位置承载 OFDM数据符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通株式会社,未经富士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20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