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点对点无线移动通讯互动系统及其互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210551.5 | 申请日: | 2008-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24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03 |
| 发明(设计)人: | 洪怡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华达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L12/28;G06F17/30;G01S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寿 宁;张华辉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点对点 无线 移动 通讯 互动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移动通讯互动系统及其互动方法,特别是涉及一 种可以接收卫星讯号产生其地理位置,并藉由点对点(Peer to Peer,P2P)传 输技术提供一个或多个预定通讯装置来共享地理位置,可做多个通讯装置 相互间讯息互动的点对点无线移动通讯互动系统及其互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交通工具快速的发展,全球卫星导航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早 期的仅为了避免迷失方向,使能顺利到达预定目的地,至现今朝向高精确 度、高稳定度以及整合人性化功能的方向发展。
请参阅图1所示,是现有先前技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使用者介面的 示意图,为习用全球卫星导航器的示意图。习知卫星导航方式是全球卫星 导航器1接收卫星讯号,将卫星讯号做解译后取得全球卫星导航器1自身 所处地理位置。然而,上述卫星导航方式往往只是在获取自身位置资讯的个 人的定位、导航上,而无法使于不同地其他移动通讯装置进行互动共享。此 外,习知的卫星导航方式亦无法提供使用者如即时的道路路况讯息、整合移 动通讯功能或道路电子收费等的服务,让习用的全球卫星导航器1在其应 用完整性及实用性上遗留下相当程度的缺憾。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无线移动通讯互动系统在产品结构、通讯方法 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 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是长久以来 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及方法又没有适切的结构及 方法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 创设一种新的点对点无线移动通讯互动系统及其互动方法,实属当前重要 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无线移动通讯互动系统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 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 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的点对点无线移动通讯互动系统及 其互动方法,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无线移动通讯互动系统,使其更具有实 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 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无线移动通讯互动系统存在的缺陷,而 提供一种新的点对点无线移动通讯互动系统及其互动方法,所要解决的技 术问题是使通讯装置可以接收卫星讯号产生其地理位置,并且接着以点对 点(Peer to Peer,P2P)传输技术提供一个或多个预定通讯装置来共享地理 位置,非常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点对点无线移动通讯互动系统,其包含:一无线移动通 讯平台,提供通讯网路;以及多数个无线通讯设备,其是向该无线移动通讯 平台登录以获得一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网路协议)位址,该些无线 通讯设备之间可直接连结构成点对点网路,每一该些无线通讯设备可获取 一第一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信号,亦可回应 该点对点网路上该些无线通讯设备的至少其一的接收要求,将该第一GPS信 号结合一第一物件代码及一第一通信讯息,封装为一第一封包资料予以输 出,并自该点对点网路接收至少一第二封包资料中的一第二物件代码、一第 二GPS信号及一第二通信讯息,并即时图形化显示该第一GPS信号、该第 二GPS信号的对应的座标位置及该第二通信讯息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点对点无线移动通讯互动系统,其中所述的该些无线通讯设备 之间的直接连结是依据每一该些无线通讯设备中预先建立的一连络清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华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华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05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