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φ20mm~φ38mm铝合金薄壁管涡流探伤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209857.9 | 申请日: | 2008-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8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霞;王国军;程辉;邱宏伟;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27/90 | 分类号: | G01N27/90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果瑞 |
| 地址: | 150060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20 mm 38 铝合金 薄壁 涡流 探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合金薄壁管涡流探伤方法。
背景技术
铝合金薄壁管是用于燃油系统的导管,因此要求对该规格的管材进行无损检测。肉眼检测只能检查管材的外表面质量,而随着肉眼的疲劳易产生漏检,检测量的增大漏检几率也将增多;而涡流探伤是在不破坏被检试件的情况下,能对薄壁导管内外表面及壁内进行100%自动检查。目前只有对以下军用铝合金薄壁管进行涡流探伤自动检查,但对较大规格的铝合金薄壁管进行涡流探伤很难,其原因在于涡流探伤方法随着被检管材直径的增大,相同几何尺寸的缺陷在整个被检截面中占据的比率减少,所以随着被检管材直径增大等当量缺陷探伤灵敏度和信噪比将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铝合金薄壁管涡流探伤方法无法对较大规格的铝合金薄壁管进行无损检测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铝合金薄壁管涡流探伤方法。
本发明的铝合金薄壁管涡流探伤方法的步骤为:
步骤一:选择涡流探伤仪;
步骤二:制作及调试涡流探头;
步骤三:对比试样管的选择:在同规格、同合金和同批次的无缺陷铝合金薄壁管上截取≤2000mm长作为对比试样管;
步骤四:人工伤通孔的制作:沿对比试样管的轴向由上到下依次开设有da、db和dc三组人工伤通孔,所述三组每组中相邻两人工伤通孔之间的距离为150mm±10mm,每组人工伤通孔为三个孔,每组人工伤通孔的三个孔沿对比试样管的周向120°±5°排列;
步骤五:调试涡流探伤仪:①将对比试样管放入涡流探伤仪的探头中,对涡流探伤仪进行平衡调整,②固定涡流探伤仪的探伤速度和滤波频率,调整探伤相位,用对比试样管调试出最佳探伤信噪比:使dc组的三个人工伤通孔清晰可见,使da组的三个人工伤通孔探伤信噪比大于3,③固定探伤相位,调整探伤速度和滤波频率,用对比试样管调试出最佳探伤信噪比:使dc组的三个人工伤通孔清晰可见,使da组的三个人工伤通孔探伤信噪比大于3,④调整涡流探伤仪的报警电瓶,使da组的三个人工伤通孔刚好全部报警,dc组的三个人工伤通孔全不报警,⑤根据探伤速度调整涡流探伤仪的打标延时使打标位置正好打在缺陷上,⑥调整涡流探伤仪的头尾延时信号使对比试样管的头尾信号刚好不报警。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对探伤设备、仪器参数的调试、不同规格探头参数的选择、不同规格对比试样管的制作和人工伤设定,实现了对较大规格铝合金薄壁管自动涡流探伤,经过生产现场肉眼检查与涡流探伤对比试验,达到了良好的检测效果,满足了燃油系统导管及国防军品铝合金薄壁管质量要求。肉眼检查后的管材再经涡流探伤的检测结果如表1:
表1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由以下步骤完成:
步骤一:选择涡流探伤仪;
步骤二:制作及调试涡流探头;
步骤三:对比试样管的选择:在同规格、同合金和同批次的无缺陷铝合金薄壁管上截取≤2000mm长管材作为对比试样管;
步骤四:人工伤通孔的制作:沿对比试样管的轴向由上到下依次开设有da、db和dc三组人工伤通孔,每组中相邻两人工伤通孔之间的距离为150mm±10mm,每组人工伤通孔为三个孔,所述每组中人工伤通孔的三个孔沿对比试样管的周向120°±5°排列;
步骤五:调试涡流探伤仪:①将对比试样管放入涡流探伤仪的探头中,对涡流探伤仪进行平衡调整,②固定涡流探伤仪的探伤速度和滤波频率,调整探伤相位,用对比试样管调试出最佳探伤信噪比:使dc组的三个人工伤通孔清晰可见,使da组的三个人工伤通孔探伤信噪比大于3,③固定探伤相位,调整探伤速度和滤波频率,用对比试样管调试出最佳探伤信噪比:使dc组的三个人工伤通孔清晰可见,使da组的三个人工伤通孔探伤信噪比大于3,④调整涡流探伤仪的报警电瓶,使da组的三个人工伤通孔刚好全部报警,db组的三个人工伤通孔全不报警,⑤根据探伤速度调整涡流探伤仪的打标延时使打标位置正好打在缺陷上,⑥调整涡流探伤仪的头尾延时信号使对比试样管的头尾信号不报警。
本实施方式的不同规格的涡流探头的制作参数及调试参数如表2:
表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98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