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07838.2 | 申请日: | 2008-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0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吴佳梁;李成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3D9/00 | 分类号: | F03D9/00;F03D1/06;F03D7/04;H02J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赞坚;沈 泳 |
地址: | 201200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力 发电 机组 系统 及其 运行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机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风力发电系统运行控制方 法。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是当前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随着风能利用增长速 度的加快,风力发电机组(以下简称风机)的单机规模也不断增大,目前全球 平均装机单机容量已到到2MW。
这种兆瓦级风机的额定风速通常设定在12-14m/s,而占国内风电场绝大多 数的二、三类风电场全年风速在额定风速以上的比率仅占7%-10%,这使得风 机全年超过90%的时间工作在欠功率发电状态;即使是优质风电场,风机全年 折合满功率发电亦不足2000小时,也就是说风电场平均发电负荷不到设计装 机容量的1/4,造成风机发电能力的极大浪费。
由于风速风向的不稳定性,风机输出功率波动性,每个风电场即一个独立 的发电厂,其输出电量随风速大幅波动;这将对主干电网产生冲击,使电网电 力设施和用电器受到极大危害,因而造成风电无法大规模并网。从电网和用户 的角度,被称作绿色能源和黄金电力的风电却变成了垃圾电。
由此可见,风力发电这一当前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在现阶段 存在极大技术发展瓶颈,有必要设计一种基于风电场的全新风力发电机组,实 现风电场最大年发电量和最优发电质量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系统及其运行控制方法,可提高风电 场最大年发电量,并优化风电场输出电力质量。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风力发电系统运行控制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
在风电场当前风速大于切入风速且小于额定风速时,将叶片伸展到最大长 度;
在风电场当前风速大于额定风速且小于切出风速时,收缩叶片并变桨;
在风电场当前风速小于切入风速或大于切出风速时,叶片顺桨并收缩到最 短,停止并网发电。
优选地,包括以下步骤:
在风电场当前风速大于切入风速且小于额定风速时,开启辅助发电装置;
在风电场当前风速小于切入风速或大于切出风速时,关闭辅助发电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提高风电场最大年发电量,并优化风电场输出 电力质量,具体而言:采用伸缩式叶片结构,相应降低风机额定风速和额定功 率设定值,使风机在全年大部分时间内工作在额定发电状态,增加全年满功率 发电时间;伸缩式叶片结构和变桨距系统相结合,调节输出功率,优化风电场 输出电力质量,其调控范围大、方式灵活。进一步地,采用扰流增升式翼型设 计,提高风能利用系数,增加风机全年发电功率。更进一步地,以辅助发电设 备作为适当补充,使风电场输出功率稳定在设计输出功率值,实现风电无限量 并网之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系统一较优实施例的组成框图;
图2是图1所述风轮叶片的工作原理图;
图3是图1所述风轮叶片一较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风力发电系统运行控制方法一较优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基本构思是,风力发电机组采用伸缩式叶片结构,相应降低风机 额定风速和额定功率设定值;伸缩式叶片结构和变桨距系统相结合,调节输出 功率。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具体说明。
请参考图1,该图是本发明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系统一较优实施例的 组成框图。本发明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1,包括:
风轮11,用于将风能转换为机械能;所述风轮11包括叶片111与轮毂112, 叶片111的叶根固定在轮毂112上,轮毂112与主轴12一端连接,主轴12的另一 端通过传动系(如齿轮箱13)与发电机14连接。其中,
所述叶片111为伸缩式结构:在预设低风速范围内伸展叶片,以提高风能 捕捉,降低风轮启动力矩;在预设高风速范围内收缩叶片,以调节风机输出功 率。一般地,高风速为风速大于12m/s,低风速为风速小于7m/s;当然,根据 风电场的风速分布情况,也可将高风速、低风速设定为其它数值,在此不再赘 述。优选地,叶片111为扰流增升翼形,类似于大型客机机翼的形状,以提高 风能利用系数Cp值,增加风机全年发电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78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