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隧道内逃生井盖的安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05317.3 | 申请日: | 200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63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曹文宏;杨志豪;胡章喜;宋振华;沈冲;陈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29/14 | 分类号: | E02D2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小蓉 |
地址: | 20007***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逃生 井盖 安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井盖安装类,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隧道内逃生井盖的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城市建设中上、下管道及路面井盖都要有较强的承压力,大部分为铸铁制造,如折页式井盖、防盗井盖等,目前的手动助力井盖在国内无成型产品,国外产品采用不锈钢制作井盖和底框,造价高昂且没有大尺寸规格产品,现有的各类管道及路面井盖中,可助力开启的井盖很少见,一般是采用电器或液压驱动大型井盖,但系统复杂,维护调试要求高,成本较高,不易推广使用。因此当遇到火灾等紧急情况通过安全通道、安全出口进行疏散时,容易出现井盖不易打开、或打不开、或者不易密封等现象,会对人身财产造成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隧道内逃生井盖的安装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底框与原隧道内预留口的固定及上盖与底框之间的安装,以便满足隧道内对井盖的承重性、稳固性要求,同时要求该逃生井盖可由人工安全、可靠、便捷打开。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隧道内逃生井盖的安装方法,包括隧道结构,其特征是在于该方法首先在隧道结构上预留开口,之后在开口处固定连接隧道内逃生井盖的底框,底框上连接有上盖,在上盖与底框之间,连接助力气泵,将助力气泵的一端与上盖连接,另一端连接在底框上。
上述的固定连接,是采用膨胀螺栓或化学锚栓将底框与原隧道的车道板结构连接固定。或者是将底框预埋于隧道的车道板结构中。
所述的上盖上安装有锁具,所述锁具在上盖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开启手柄。
本发明的优点是,现场控制,结构简单,增加了井盖的稳固性使其承重性强,使用灵活、便捷、用力小,具有自锁、防跳和一定的防渗水能力,安装后的井盖不仅可用于隧道内逃生口处,同时也可用于检修通行口处。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安装后的上盖打开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安装后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上盖底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他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3所示,附图中的总参考标号1-6分别表示:上盖1、底框2、助力气泵3、锁具4、手柄5、锁舌6。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安装方法是:首先在隧道的车道板结构上预留开口,之后在开口处采用膨胀螺栓或化学锚栓将井盖底框2与隧道结构固定连接到一起。
底框2上通过铰链连接有上盖1,在上盖1与底框2之间,对称位置上连接设置两个助力气泵3,将助力气泵3的一端安装在上盖1下面的预留铰座上,另一端安装在底框2的预留铰座上,在底框2和上盖1之间形成气弹簧效果,达到减小开启力的功能。
锁具4安装在上盖1上,利用齿轮齿条传动,联动控制2个锁舌,达到与底框2锁紧的功能。锁具4包含齿轮齿条传动装置、锁舌6及两个开启手柄5,其中开启手柄5通过齿轮齿条传动装置连接控制锁舌6。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底框2预埋于隧道的车道板结构中。
采用本发明方法安装的逃生井盖,具有从上下方(车道层和逃生通道)都可开启的锁具4,井盖和锁具的组合使井盖具有防跳措施,防止上盖受轮压发生弹跳或意外开启情况的发生,车轮压过无弹跳噪声,不影响行车舒适感。使用中开启上盖,助力气泵会自动开启,逃生井盖可由单人轻松开启,开启力小于15kg,井盖开启角度大于90度,开启后可防止井盖急速下滑闭合。
上述逃生井盖承重性能好,可满足JTG D60-2004《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中的公路-I级荷载要求。采用球墨铸铁作为井盖及底框的材料,主体结构耐磨耐蚀。井盖所采用均为阻燃材料,达到防火要求。井盖采用橡胶条密封,具有一定气密性能和水密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未经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53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内隔墙板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下一篇:厚大体积混凝土弹性基座及其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