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欠计量Laves相储氢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203600.2 | 申请日: | 2008-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867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 发明(设计)人: | 孙大林;李永涛;张庆安;陈国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2C30/00 | 分类号: | C22C30/00;C22F1/16;C01B6/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翟 羽 |
| 地址: | 20043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计量 laves 相储氢 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氢合金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欠计量Laves相储氢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问题,近年来,许多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新能源探索工作。其中,氢能作为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而倍受关注,解决氢的贮存和输送难题是氢能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与传统的高压气态储氢和液态储氢相比,采用金属或合金储氢具有存储密度高、安全、便携等优点,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储氢方法。因此,寻找储氢容量高,平衡压力合适,易于活化,吸放氢速度快的储氢合金成为当务之急。
在所研究的储氢合金体系中,纯镁和镁基合金的储氢量大(纯镁约7.6wt.%,Mg2Ni合金约3.6wt.%)、重量轻、资源丰富,但该类合金吸放氢动力学较差,而且要在300℃左右的温度下使用;而以ZrMn2为代表的Zr基Laves(拉夫斯)相储氢合金,在室温下可吸氢,其储氢量约为1.7wt.%,但常压下放氢温度也高达200℃,同样很难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目前,能基本满足实用条件的储氢合金主要是稀土系和钛系Laves相合金。而稀土系合金的储氢容量偏低(1.4wt.%),从综合性能来考虑,Ti-Mn系Laves相储氢合金则更具实用价值。
Ti-Mn系Laves相储氢合金具有储氢容量大、循环稳定性好、动力学性能优良等特点,因而成为当前实用储氢合金研究的热点;但是,该合金同样存在吸放氢平台滞后大、平台倾斜、放氢压力过低等不足。Gamo等最早研究了TiMnα-H(α=0.75~2.0)合金体系,发现Ti-Mn二元合金中,TiMn1.5合金的储氢量最大。Semboshi等系统地研究了化学组分对二元TiMnx合金的储氢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Mn含量x=59.4at.%时,合金的储氢容量最高;而进一步提高Mn含量,不仅储氢容量大大降低、而且循环稳定性变差,这可能是由于成分变化引起金属原子的占位不同,进而导致晶格膨胀和不均匀应变的产生;故要想获得综合性能好的合金需要严格控制合金的化学成分;此外,Ming等对该系列合金进行了多元元素替代并优化了具有较大储氢量的Ti0.9Zr0.3Mn1.3Mo0.05Cu0.05V0.2Cr0.2合金,但其平台特性差;而Liu等筛选出的合金成分为Ti0.85Cr0.15MnCr0.8V0.1Cu0.1,虽然其吸放氢曲线平坦,且滞后小,但其平台区过短。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570176公开了一种由锰、钒、铁同时改性的钛铬基储氢合金及制备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经改性的钛铬基储氢合金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同时使用Mn、V和Fe三种元素同时取代合金中的部分铬元素,经改性的钛铬系合金的组成为:TiCrX-N-P-JVNFePMnJ,其中X的范围为1.65≤X≤2.1,N的范围为0<N≤1.2,P的范围为0<P≤0.5,J的范围为0<J≤0.5,合金的制备是按组成范围称量混合后在氩气氛保护下完合熔炼3-4次,充分熔融后,在2000℃保持5分钟以上,然后在氩气保护下快淬,快淬速度为15-25m/s,所制备合金在0℃时的最大吸氢量超过了2.3wt%。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552934公开了一种经锆、钒、铁改性的钛铬基储氢合金及制备方法,使用Zr取代合金中的部分钛元素与V和Fe两种元素取代合金中的部分铬元素,经改性的钛铬系合金的组成为:Ti1-XZrXCrM-N-PVNFeP,其中X的范围为:0.05≤X≤0.6,M的范围为:1.75≤M≤2.1,N的范围为:0<N≤1.2,P的范围为:0<P≤0.5。经改性的合金储氢量均超过2.0wt%,最高可达2.4wt%,可作为大规模氢源的储氢材料,应用在燃料电池等方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36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