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一组分钛酸锶钡光学微腔及构筑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01537.9 | 申请日: | 2008-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82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胡古今;商景林;戴宁;张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1/10 | 分类号: | G02B1/10;H01S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 英 |
地址: | 20008***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一 组分 钛酸锶钡 光学 构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铁电多层膜组成的法布里-珀罗光学微腔技术,具体是指一种由钛酸锶钡(BST)布拉格反射膜层和均一相钛酸锶钡间隔层组成的光学微腔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反射镜和光学微腔是光量子操控系统中不可破缺的重要器件。光学微腔因具有量子电动力学效应而给新型光电子器件的研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如利用微腔的选频和对电磁场的放大作用,已成功制备了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共振发光二极管、探测器和光开关等器件。构建这些器件的常用材料大多是半导体、无机氧化物或有机物。由于这些材料本身具有非常弱的甚至无电光、声光等效应,基于这些材料制作的光学微腔只能在设定的工作频率下运行,无法实现腔模频率的动态调谐。而铁电化合物具有大的电光系数,基于铁电材料制作的光学微腔的工作频率就有可能通过外加电场加以调控。我们曾在名为“钛酸锶钡法布里-珀罗光学微腔及制备方法”的专利文件1中(申请专利号:200710038665.1),公开了BST光学微腔的制备方法。但是在此专利介绍的工艺流程中需要采用两种不同的溶液分别制备BST布拉格反射膜层和间隔层,这无疑增加了BST光学微腔制备的成本和复杂性。最近,我们实现了一种制备BST光学微腔的新工艺——在制备微腔的反射镜和间隔层时,只要采用不同的热处理条件,就可以利用同一种前驱体溶液制备高质量的BST光学微腔。该方法对降低BST光学微腔的制备成本,推进和拓展BST光学微腔在集成光电子器件、光通讯、光计算等领域的应用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利用单一前驱体溶液制备性能优良且工作频率可调谐的BST光学微腔的简易方法。
本发明的光学微腔结构包括:钛酸锶单晶衬底,在衬底上通过化学溶液法依次排列生长如下结构的膜层:
DBR/Spacer/DBR;
上述膜层中的DBR为5-20个周期的BST多层介质反射膜,每层介质反射膜的厚度为60-200nm;Spacer为均一相的BST间隔层,其膜层厚度为30-100nm。
本发明中的BST光学微腔采用化学溶液法生长,其过程如下:
1.用于制备BST光学微腔的前驱体溶液的配制:
溶剂为冰醋酸,稳定剂为乙酰丙酮,添加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它们的摩尔比为25~35∶0.5~1.5∶0.5~1.5。
溶质为醋酸锶、醋酸钡、正丁醇钛,它们的摩尔比为(1-x)∶x∶1,其中0<x<1。先将醋酸锶、醋酸钡溶于热的冰醋酸中,待溶液冷却到室温后依次将乙酰丙酮、正丁醇钛、聚乙烯吡咯烷酮加入上述溶液中持续搅拌,通过稀释或者蒸馏将溶液的浓度调整为0.3M/L,并过滤得到澄清透明的前驱体溶液。
2.BST光学微腔膜层的制备:
微腔膜层采用常规的旋涂镀膜工艺,按上述的膜层结构依次在钛酸锶衬底上制备。
本发明的基本构想是:采用专利文件1(申请号200710038665.1)中表述的方法生长近周期性的BST反射膜。突出的创新性表现在BST间隔层的制作上:通过200℃-400℃的低温处理,使首先沉积在反射膜层2上的第一层BST形成无定形相;继续沉积BST时,由于上一次生长的BST薄膜处于非晶体态,BST薄膜表面没有电极性,由相分离产生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纳米聚集体随机分布在胶凝膜内,不会产生空间择优分布;再经700℃-750℃的高温晶化处理,使前后两次沉积的BST膜都转化成钙钛矿铁电体,而第二次沉积的薄膜表现为均一相的结构,该层用作整个微腔的间隔层。
本发明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光学微腔的反射镜和间隔层均用同一种化学溶液进行构筑;其优点是:所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普适性强。
附图说明
图1给出了BST光学微腔的结构示意图,1和3分别为衬底和间隔层,2和4为上下两个BST多层介质反射膜堆。
图2为BST光学微腔的反射光谱。曲线1对应间隔层厚度为48nm的微腔;曲线2对应间隔层厚度为62nm的微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钡锶比为90/10溶液的配制:
溶剂为冰醋酸,稳定剂为乙酰丙酮,添加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15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