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止细纱管纱形成“煤灰纱”的清洁送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00699.0 | 申请日: | 200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3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刚;孟海;高加加;吕宇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H13/00 | 分类号: | D01H13/00;D01H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志达;谢文凯 |
地址: | 201620上海市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止 细纱 管纱 形成 煤灰 清洁 送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送风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防止纺织过程中细纱管纱形成“煤灰纱”送风的装置。
背景技术
“煤灰纱”又称“黑灰纱”,是纺织生产环境尘污染引起的主要问题。纺织厂附近空气中含有较多炭黑颗粒及油烟微粒,其中油烟粒径大约在0.03μm~1.0μm之间,炭黑粒径在0.01μm~0.2μm之间。在外界空气通过空调系统或渗透进入纺织车间时,这些细小颗粒随空气一起进入车间。纺织生产中,空气与高速运转的纱相互摩擦产生静电,空气中的油烟颗粒和炭黑由于粘附性强而吸附在高速运转的纱上,便形成了“煤灰纱”。用这样的纱线织布,直到验布时才会发现“煤灰纱”造成的危害,它会在白坯布表面纬向形成很多不规则的密集、连续黑条,较难洗净,因此坯布不能用于漂白或进行浅色加工,造成严重的后果,给棉纺厂和后加工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由于“煤灰砂”对坯布的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在空气质量污染严重时,有的纺织厂被迫停产,以避免产生“煤灰纱”造成更大的损失。“煤灰纱”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针对“煤灰纱”严重危害,很多科研单位和纺织企业采取了多种技术措施来防止“煤灰纱”,由于油烟粒径在0.03μm~1.0μm之间,而碳黑粒径在0.01μm~0.2μm之间,在此粒径范围内尘埃由于和水滴表面存在一层气膜,很难被水润湿洗涤沉降,也就是说空调用淋水室无法洗涤掉。而又因为粒径范围很小,用常规的过滤方法也无能为力,虽然袋式除尘器和电除尘器对微细粉尘有较高的效率,但袋式除尘器当处理风量大时,占地面积大,而且压力损失较大、运行费用也较高且需经常清灰和更换滤料。电除尘器虽然运行费用低,但初期投资较大,且占地面积较大。目前,纺织工厂地面面积及经济能力一般都有限,上述两种方案均不可行。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很好的治理方法。实践也证明,单一除尘机理的除尘设备不能很好治理“煤灰纱”现象。就目前的情况,细纱车间采用对整个车间送风,采用这种全局送风的方式,运行费用高,防治“煤灰纱”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细纱机纱锭转数一般都在12000rpm以上,管纱高速旋转使得周围空气也高速旋转而产生涡旋,涡旋对周围颗粒具有较强的诱导作用,空气中大量颗粒物向管纱靠拢。纺织生产中,空气与高速旋转的管纱相互摩擦产生静电,而在较小距离下静电作用尤为明显,在静电作用下颗粒物被吸附在管纱上,当吸附的颗粒达到一定量时候,形成“煤灰纱”,通 过对“煤灰纱”形成深层次研究以及管纱的高速旋转造成了管纱周围特有的气流形式,所以纺织空调的全局送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能解决“煤灰纱”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细纱管纱形成“煤灰纱”送风装置,以弥补现有技术中除尘设备不能很好治理“煤灰纱”现象的缺陷。
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细纱管纱形成“煤灰纱”的清洁送风装置,包括送风管道,所述的送风管道上开有一个近端送风口和至少一个远端送风口,所述的送风管道安装在管纱的下端,所述的近端送风口紧靠纱管下端,所述的远端送风口离近端送风口(3)1~5cm。
所述的远端送风口只有一个,离近端送风口2cm。
本发明采用对细纱管纱进行局部送风的方式防止“煤灰纱”的形成,对管纱进行自下而上的送风以改变高速旋转的管纱周围的气流流动形式,把洁净的空气送到管纱附近,避免颗粒物向管纱靠拢,大大削弱了静电的作用,使洁净的空气始终包裹住管纱,从而避免“煤灰纱”的产生。
为了使整个管纱处于洁净的空气中,送风管道安装在管纱的下端,近端送风口主要负责使管纱下端处于洁净的空气中,远端送风口主要负责使管纱上端部分处于洁净的空气中。
有益效果:
本装置采用自下而上的送风方式,并且用多个送风口,近端送风口靠近管纱,负责保证管纱下端部分处于洁净空气中,远端送风口离管纱稍远的地方负责保证管纱上端部分处于洁净空气中,改变高速旋转管纱周围的气流形式,把洁净的空气送到管纱附近,避免颗粒物向管纱靠拢,大大削弱了静电的作用,洁净的空气始终包裹住管纱,和对整个细纱车间全局送风的方式相比较,大大减少了送风量,同时也能更好的防止“煤灰纱”的产生,达到节能,降低运行费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送风示意图。
其中:洁净的空气(1),送风管道(2),送风口(3),送风口(4),管纱(5)。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06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方紫参颗粒含量的检测方法
- 下一篇:大起动力矩高效电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