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热软管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98429.0 | 申请日: | 2008-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8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天琦;白日见;欧建伏;高志华;黄玉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1/12 | 分类号: | F16L11/1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丽明;曾志洪 |
地址: | 528311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热 软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用于输送流体的加热软管,尤其是一种需要手持软管进行作业的加热软管。
背景技术
在流体(如热沥青、热密封胶、天然气)输送过程中,软管不仅作为流体介质的输送渠道,同时还要对介质进行加热和保温。如中国专利ZL200620022772.6公开的一种加热软管。加热软管经常受到各种外力的作用,尤其在手持加热软管进行作业的设备中,作业时加热软管被外力无规律地来回拖拽、扭转和弯曲,加热软管的内管容易出现折裂和折扁的现象,从而造成流体泄漏或流体输送的阻力增大而爆管。在长期的拖拽、扭转和弯曲过程中也会造成加热丝断裂,电源接线脱落,加热软管无法加热,导致设备无法工作。
此外在设备的工作和存放的过程中,水汽容易渗入到加热软管内部破坏其电气绝缘性能,使软管产生故障,导致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使用的加热软管特别是手持软管进行作业型式的加热软管的现状,提供一种改进的加热软管,对软管提供支撑,减少加热软管的内管出现折裂和折扁的现象,从而有效地提高产品使用寿命,降低产品使用成本。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外部水汽渗入到加热软管内部、从而提高电气安全性能的加热软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加热软管,包括用于输送及加热流体介质的软管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主体的内部设有沿其轴向具有柔性、沿其径向具有刚性的耐热支架;所述流体介质在耐热支架内和/或耐热支架与软管主体之间流动。
所述耐热支架为圆筒状,耐热支架的外径与软管主体的内径相当。
所述耐热支架为钢丝螺旋绕成的圆管,或采用金属波纹管或金属波纹护套。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软管主体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内管、金属编织层、发热元件、隔热层,在隔热层的外部设有阻水层,阻水层与隔热层之间紧配合。
所述阻水层为热收缩套管。或者所述阻水层为内径小于软管主体外径的橡胶套。
所述阻水层的外部设有保护套,保护套与阻水层之间为松配合,防止阻水层磨损或划破。
本发明专利主要在于改变了原有加热软管的结构,在其内管的内侧嵌套了一根耐热支架,在外层保护套与隔热层之间套了一个阻水套。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芯部带耐热支架、外部带防水渗入保护套的加热软管,工作时加热软管的内管不会因外力无规律地拖拽、扭转和弯曲而使内管折扁或折裂,不易出现漏胶和爆管的故障,同时耐热支架也有效地防止发热元件被外力拉断或扭断而出现软管不加热现象,阻水套则有效地防止了外部水汽渗入到加热软管内部而产生故障,提高了加热软管的使用寿命的工作可靠性,降低了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加热软管的剖面结构图;
图2是目前常用的加热软管剖面结构图;
图3是图1中的耐热支架的局部视图。
图中:1、耐热支架;2、内管;3、金属编织层;4、发热元件;5、隔热层;6、阻水套;7、保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加热软管作进一步的说明。
由图1、2可知,加热软管通常在内管2外侧紧套了一层金属编织层3,发热元件4均匀地缠绕在金属编织层3的外部,在发热元件4外层裹覆了隔热层5,这样就构成软管主体。发热元件4产生的热量主要向内管2方向传递,流体介质(热沥青、热密封胶等)从内管2内流过,这样加热软管不但承担了流体输送的功能还对流体有很好的保温和加热的作用。
对比图1、2可以看出:本专利主要在于改变了原有加热软管的结构,在软管主体的内管2内侧嵌套了一根耐热支架1,在隔热层5外设置了一个采用热缩套管的阻水层6,同时,在阻水层6外侧设置了保护套7,保护套7可防止阻水层6磨损或划破。这样的结构,保证工作时加热软管的内管2不会因外力无规律地拖拽、扭转和弯曲而使内管2折扁或折裂而出现漏胶和爆管的故障,同时耐热支架1也有效地防止发热元件4被外力拉断或扭断而出现软管不加热现象;阻水套6则有效地防止了外部水汽渗入到加热软管内部而产生故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的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美的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84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口径无缝化钢管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检测GB链路是否丢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