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造复合硬壳层处理软土路基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196921.4 | 申请日: | 2008-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8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 发明(设计)人: | 刘观仕;孔令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E02D3/08 | 分类号: | E02D3/08;E02D3/12;E02D3/02 |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敏锋 |
| 地址: | 43007***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造 复合 硬壳 处理 土路 方法 | ||
1.一种人造复合硬壳层处理软土路基的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
A.施工微型桩(4):先在原地面(3)上沿开挖线(12)进行开挖,开挖深度为35-45cm,然后在软土路基沿线开挖面上按设计布置桩位,采用钻机钻孔,钻孔穿过软塑粘土层(13),孔底进入硬塑粘土层(14)中,然后在孔内填入碎石并注入水泥砂浆形成微型桩(4),同时在微型桩(4)顶部埋设微型桩顶钢筋笼(11),微型桩(4)与硬塑粘土层(14)和软塑粘土层(13)连接,微型桩(4)将部分路堤荷载向路基深部承载力的硬塑粘土层(14)传递;
B、施工建筑垃圾垫层(9):在初始路面上铺设一层建筑垃圾土,用碾压机械将建筑垃圾土压实形成建筑垃圾垫层(9),建筑垃圾垫层(9)的横向宽度为一侧边沟(2A)底部到另一侧边沟(2B)底部,形成第一层厚度的人造硬壳层;
C、施工桩帽(5)及铺设钢塑土工格栅(8):在微型桩(4)顶部开挖形成桩帽土坑,安装桩帽钢筋(10)并与微型桩顶钢筋笼(11)连接,在坑内浇筑混凝土形成桩帽(5),使微型桩(4)和桩帽(5)连成整体,桩帽(5)在微型桩(4)的顶部,在路面上铺设钢塑土工格栅(8),钢塑土工格栅(8)下侧与建筑垃圾垫层(9)相连,上侧与石灰土层(7)相连,钢塑土工格栅(8)的横向宽度为一侧边沟(2A)右侧面到另一侧边沟(2B)左侧面,在浇筑桩帽(5)时将钢塑土工格栅(8)埋入桩帽(5)的顶部,桩帽(5)上连接钢塑土工格栅(8),桩帽(5)将钢塑土工格栅(8)传来的荷载及其上部荷载传递到微型桩(4)的桩顶,桩帽(5)与钢塑土工格栅(8)连成一体;
D、填筑石灰土层(7):在钢塑土工格栅(8)及桩帽(5)上铺设一层压实石灰土层(7),石灰土层(7)与掺粘土的建筑垃圾压实土层(6)相连,形成第二层人造硬壳层;
E、填筑掺粘土建筑垃圾压实土层(6):在石灰土层(7)上分2~3层将掺入粘土的建筑垃圾土填筑压实到93%压实度或规定密度,形成厚度55-65cm的掺粘土建筑垃圾压实土层(6),第三层人造硬壳层,掺粘土的建筑垃圾压实土,掺粘土建筑垃圾压实土层(6)与路堤(1)相连;
所述的三层人造复合硬壳层,中间夹有钢塑土工格栅(8);
F、填筑路堤(1):在掺粘土的建筑垃圾压实土层(6)上直接进行路堤(1)填筑,形成设计高度的路堤(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692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