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测定镀锌板中脆性相厚度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96805.2 | 申请日: | 2008-08-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95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 发明(设计)人: | 余卫华;张穗忠;陈士华;于录军;范志国;周少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B11/06 | 分类号: | G01B11/06;G01N21/67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涂洁 |
| 地址: | 430083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测定 镀锌板 脆性 厚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镀层分析,具体的说是一种测定镀锌板中 脆性相厚度的方法。
技术领域
镀锌层对钢铁制品有着良好的防护作用,在各种镀锌方法中,有 热镀锌、电镀锌、真空蒸发镀、机械滚镀等。其中,用于热镀锌的锌 量占全部镀锌消耗量的90%以上。在镀锌行业中,测量镀锌板的镀锌 层厚度时,经常提到的一个重要的参数是镀锌量,单位是g/m2(每平 方米镀锌板上锌的质量),参见图1,因为镀锌板的微观结构大致可 以分为锌层、合金化层、基体等三个部分,它们之间没有很明确的分 界线,存在着互相渗透的现象,用任何方法均不能直接得到镀层的准 确厚度。
目前,镀锌层厚度的测量通常使用辉光放电发射光谱仪对镀锌板 进行分析,参见图2,用辉光放电发射光谱仪分析镀锌板试样,可以 得到试样中的锌、铁元素的强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即“强度- 时间(V-s)”图谱。再据ISO标准(ISO 16962,国内外现有的用辉 光放电发射光谱仪测定镀锌板的唯一标准)的要求,参见图3,通过 与工作曲线比较,将“强度-时间(V-s)”图谱转换为“单位时间 表面克重-时间(g/m2/s-s)”图谱,对图3中Zn的谱线进行积分, 可以得到镀锌板试样中的镀锌量,然后用镀锌量除以锌的密度,从而 间接得到镀锌层的表观厚度。
随着技术发展,仅仅获得镀锌层的表观厚度的数据是不够的,技 术人员对镀锌层的深入研究发现,镀锌板(包括锌铁合金化镀锌板) 的机械加工性能、涂层粘附性能与锌铁合金系统相的组成及不同相的 厚度有着密切关系,经过长期研究,锌铁合金系统的状态图已基本确 定下来,并为大家所公认。由锌铁合金系统的状态图可以看出,在热 镀锌工艺的温度范围内,它所产生的相层由铁开始,分别为:
α相:它是锌溶入铁中所形成的固溶体。
α+γ的共晶混合物。
γ相:它是由Fe3Zn10和Fe5Zn27为主组成的中间金属化合物相。 这个相是镀层中最硬同时也是最脆的相。
γ+δ的包晶混合物。
δ相:它是以FeZn7为主体的中间金属相。这种组织的硬度较高, 但塑性较好。
δ+ζ的包晶混合物。
ζ相:它是以FeZn13为基础的中间金属相。
η相:是以锌为主,只含有微量铁的铁-锌固溶体(可以认为是 纯锌相)。
在以上各相中,γ相(其中Fe含量为18%-31%)、δ相(其中 Fe含量为8.1%-13.2%)和ζ相(其中Fe含量为5.9%-7.1%)是三个 比较重要的相,它们的厚度与镀锌板的性能有较大的关系。其中γ相 (镀层中最硬同时也是最脆的相,即脆性相)的特性决定了它对镀锌 板的机械加工性能、涂层粘附性能影响非常大,因此测量该相的厚度 对表征镀锌板的机械加工性能、涂层粘附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前文所述,目前辉光放电发射光谱仪只用于间接测量整个镀锌层的 厚度,该方法不适用于测量镀锌板某一相层的厚度。技术人员尝试采 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物理手段,观察镀锌板横截面,对于η相、 ζ相等厚度较大的相可以测量相的厚度,但对于γ相,其厚度很小, 不能有效的进行观察。采用现有其它各种测量手段,也不能准确测得 γ相层的厚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准确检 测镀锌板中脆性相层厚度的方法。
技术方案包括用辉光放电发射光谱仪对锌板进行分析,得到锌、 铁元素的强度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图,通过工作曲线,将锌、铁元素 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转换为锌、铁元素含量随深度变化的曲线 图;然后在锌、铁元素含量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图中的Fe元素变化曲 线上,根据γ相中Fe的含量范围得到γ相的厚度。
所述工作曲线是指对参与工作曲线制作的标准样品(块状)测量 它们的溅射率,然后将抛光好的这些标准样品(块状)按选定、优化 的仪器参数进行分析,将测得的强度和相对溅射率浓度(标准含量与 溅射率的乘积)进行拟合,得到各个元素的强度与相对溅射率浓度的 工作曲线(又称标准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68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