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湖底泥的泥水分离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96706.4 | 申请日: | 2008-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7607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吕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江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1 | 分类号: | B01D21/01;C02F1/52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016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湖底 泥水 分离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湖底泥的泥水分离工艺,属于环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20实际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加之环保意识淡薄,我国入湖入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大增加,加上禽畜水产养殖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农田排水,使河湖水体受到严重污染。部分城市河道填埋断塞、弃置垃圾,河水黑臭,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治理河湖污染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目前国内河道底泥清除采用的作业方法主要有:排水干塘机械疏挖和人工疏挖、不排水机械疏挖、泥浆泵水力冲挖机组、干塘疏挖、射流清淤、绞吸式挖泥船疏挖、气力泵清淤等作业方式。其中干塘疏挖会妨碍通航,一般不予采用。剩下的几种除绞吸式挖泥船比较环保外,其它几种都比较容易引起沉淀物的再悬浮及污染物的释放,造成二次污染。
污泥颗粒因富含水分,拥有巨大比表面积和高度亲水性,而带有大量结合水,结合水与固体颗粒之间存在着键结,活性较低,需借助机械力或化学反应才能除去。机械力包括离心脱水机、压滤机和干燥法等,用机械方法耗电量较大,且处理能力有限。
絮凝沉降法,即混凝沉降法,在国内外水处理方面被普遍使用,是一种既经济又简单的水处理方法。可以用来降低废水的浊度和色度,去除多种高分子有机物、一些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物质等,还可以很好的改善淤泥的脱水性能。在水处理过程中,絮凝剂能有效的去除水中80%~90%的悬浮物和65%~95%的胶体物质,并能有效降低水中的CODcr。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泥水分离速度快、可避免二次污染还能净化水质的河、湖底泥的泥水分离工艺。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河、湖底泥的泥水分离工艺包含如下步骤:
a、混凝剂的配置:在干净水体中加入FeCl3,并搅拌均匀,控制FeCl3 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0%~30%,备用;
b、絮凝剂的配置:在干净水体中加入聚丙烯酰胺并搅拌均匀,控制聚丙烯酰胺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0.1~0.2%备用;
c、泥浆水导入:利用绞吸式挖泥船或泥浆泵水力冲挖机组将河底淤泥稀释为10%~20%含泥率的泥浆水然后泵入泥浆水管道;
d、混凝:步骤c的泥浆水管道出口端连接第一混合器的进口端,步骤a配置好的混凝剂通过混凝剂流入管道接入第一混合器,所述第一混合器为横置的管状体,第一混合器的出口端连接混凝管道进口端,泥浆水管道的管径与第一混合器的混合区内径之比为1∶1.5~1∶3.5,泥浆水流经第一混合器所用时间为3~5秒,泥浆水流经混凝管道所用时间为20~50秒,控制每吨泥浆水的混凝剂固体用量为80~150g;
e、絮凝:步骤d的混凝管道出口端连接第二混合器的进口端,步骤b配置好的絮凝剂通过絮凝剂流入管道接入第二混合器,所述第二混合器亦为横置的管状体,第二混合器的出口端连接絮凝管道进口端,混凝管道的管径与第二混合器的混合区内径之比为1∶1.5~1∶3.5,泥浆水流经絮凝管道所用时间为10~40秒,控制每吨泥浆水的絮凝剂晶体用量为10~25g。
泥浆水管道、混凝管道与絮凝管道的管径相同。泥浆水在泥浆水管道内的流速为1.5~3米/秒。
本工艺的优势有下面的两个方面:
一、与传统的清淤相比有下列优势:
1、占用场地小
传统的清淤清上来的泥浆含水量大,占用场地大,时间长,造成城市周围垃圾成山、蚊蝇滋生、环境污染的状况,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而本工艺能使泥水迅速分离,余水回流入河湖或循环使用,占用场地小,时间短,没有臭味,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2、净化水质
传统的清淤方式泥浆水四溢,余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而本工艺余水能够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排放回流入河湖或循环使用。
3、土壤的资源化利用(土壤的无害化)
传统的清淤方式待淤泥干化后(自然干化或填加石灰、水泥等)一般处理方式是填埋,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经过本工艺处理后的淤泥,可以作为有机肥的原料或直接作为景观用土或园林用土使用。
二、与生活污泥的处理相比有下列优势:
1、处理量大,已经形成工程化规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江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江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67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扁平马达震动测试装置
- 下一篇:气密性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