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假花上涂布光催化剂的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191793.4 | 申请日: | 2008-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391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 发明(设计)人: | 金光洙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光洙 |
| 主分类号: | A61L9/20 | 分类号: | A61L9/20;A41G1/00;B44C5/00;A61L10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汇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朱元萍 |
| 地址: | 100021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假花上涂布 光催化剂 工艺 | ||
1、一种在假花上涂布光催化剂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在假花和花盆上涂布的光催化剂为含有抗菌金属成分的二氧化钛催化剂,制备方法步骤包括:
第一步,制备含有抗菌金属成分的二氧化钛催化剂:
利用共沉法,将抗菌金属和无机氢氧化物按重量比为1:2~1:8混合,然后再在水中分散而胶体化;
把过氧钛酸溶液与上述胶体化的溶液按体积比为1:2~1:6混合,再经水热合成反应生成含抗菌金属成分的氧化物及其多孔性无机氧化物,再采用微胶囊化技术,生成1nm-10nm的粉末状光催化剂,其中,过氧钛酸溶液的浓度为0.2-0.5mol/L,多孔性无机氧化物是为了提高有害物质的吸附;
第二步,为使假花和花盆的色彩保持鲜艳,不被光催化剂降解,在假花和花盆的外表面上涂布一层底漆,在60℃—100℃的条件下使其充分干燥;
第三步,为了提高假花、花盆与光催化剂的吸附,将光催化剂溶液或粉末加热至15℃25℃之间,并利用30-45℃的热风,对假花及花盆进行热处理;
第四步:将光催化剂与有机、无机粘合物混合后,利用低压喷雾器,在旋转的假花和花盆上,均匀涂布光催化剂,使其充分粘附到人造假花及花盆上;
第五步,经10-15分钟后,把假花和花盆移送到干燥室,为了使光催化剂充分粘附到假花和花盆表面,在110-125℃温度下,干燥5-10分钟;
第六步,在干燥机内充分干燥后,保管假花,防止其污染、潮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假花上涂布光催化剂的工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在紫外线照射不足的花盆上端再涂布有一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在假花上涂布光催化剂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是指金属元素和氧元素通过化学结合而形成的化合物,不以紫外线为能源,而是把热作为能源,若加热至比常温高时,则分解周围气体状态的有机物质,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以二氧化钛TiO2、二氧化硅SiO2金属氧化物或银Ag作为主要成分,合成化合物后,把它加工成纳米粒子大小的用于净化环境的无机材料,适用于陶器花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假花上涂布光催化剂的工艺,其特征在于: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及延长抗菌效果,在涂布有底漆的假花纤维上涂布一层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在假花上涂布光催化剂的工艺,其特征在于:为了防止发生变色现象,所述的底漆为经微胶囊化技术处理的硅类或高分子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假花上涂布光催化剂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步中,该抗菌金属为Cu、Zn、Ag,;粉末状光催化剂在3nm-8nm之间;
在第二步中,在假花和花盆的外表面上涂布一层底漆,在70℃—90℃的条件下使其充分干燥;
在第三步中,将光催化剂溶液或粉末加热至18度—23度之间,并利用32-43℃的热风,对假花及花盆进行热处理;
在第五步中,经11-14分钟后,把假花和花盆移送到干燥室,为了使光催化剂充分粘附到假花和花盆表面,在112-122℃温度下,干燥6-8分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在假花上涂布光催化剂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步中,溶液或粉末状光催化剂最佳为5nm;
在第二步中,在假花和花盆的外表面上涂布一层底漆,最佳在80℃的条件下使其充分干燥;
在第三步中,将光催化剂溶液或粉末最佳加热至15℃,最佳利用35度的热风,对假花及花盆进行热处理;
在第五步中,经13分钟后,把假花和花盆移送到干燥室,为了使光催化剂充分粘附到假花和花盆表面,在120℃温度下,干燥7分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假花上涂布光催化剂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步中,该抗菌金属和无机氢氧化物之间的重量比例为1:3~1:6,过氧化钛酸溶液与上述胶体溶液混合的体积比为1:4~1:5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光洙,未经金光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179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