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8229.7 | 申请日: | 200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15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崔益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3 | 分类号: | G02F1/1333;G02F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金国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 模块 | ||
本发明要求2008年2月20日在韩国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2008-0015262的优先权,为了所有目的在这里将其结合作为参考,就像在这里完全列出一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模块。
背景技术
直到最近,显示器件使用常用的阴极射线管(CRT)。目前,作为CRT的替代品,正在进行一些努力和研究来发展各种类型的平板显示器,如液晶显示(LCD)器件、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场发射显示器、和电致发光显示器(ELD)。在这些平板显示器中,LCD器件具有一些优点,如分辨率高、重量轻、外形薄、尺寸紧凑且需要低电压电源。
一般地,LCD器件包括彼此隔开且面对的两个基板,在该两个基板之间夹有液晶材料。所述两个基板包括彼此面对的电极,从而在电极之间施加的电压贯穿液晶材料产生电场。液晶材料中液晶分子的取向根据产生电场的强度变为所产生的电场的方向,由此改变LCD器件的光透射率。因而,LCD器件通过改变产生的电场的强度显示图像。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LCD模块的透视图。
参照图1,LCD模块10包括液晶面板45、背光组件65、主支架60、顶壳70和底壳15。
底壳15位于LCD模块10的底部。在底壳15的内表面上设有反射器20。背光组件65位于反射器20上。背光组件65包括彼此平行的多个灯30和灯30上的多个光学片40。该多个光学片40包括扩散片41、棱镜片42和保护片43。主支架30具有矩形框形并包围所述多个光学片40和液晶面板45。主支架30与底壳15耦合。顶壳70位于LCD模块10的顶部。顶壳70覆盖液晶面 板45的外围部分并与主支架60和底壳15耦合。一对灯引导器(lamp guider)35固定灯30的两端。灯引导器35与底壳15耦合。
栅极驱动PCB(印刷电路板)54和数据驱动PCB56使用TCP(载带封装)技术与液晶面板45耦合。TCP技术使用将驱动PCB54和56与液晶面板45连接的TAB(带式自动焊接)膜。然而,很难使TAB膜中的内部引线变直,因而对于获得高分辨率所需的细小间距存在限制。
为了获得细小的间距,已经提出了COF(chip on flexible printed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上芯片)技术。COF技术使用其上直接安装栅极或数据驱动芯片的COF膜。COF膜具有不带粘合剂的双层结构,且COF膜中的铜线非常细,例如为8μm,因而可实现细小间距。因此,在高分辨率LCD器件中使用COF膜。
然而,最近随着LCD模块的尺寸增加,由于与液晶面板连接的COF膜的材料特性和弹性,因而液晶面板被抬起而离开正确的位置。因此,LCD模块存在缺陷,且降低了生产效率。
图2A是图解根据现有技术的LCD模块一部分的透视图,图2B是图解根据现有技术的LCD模块的主支架一部分的透视图。
参照图2A和2B,液晶面板45设置在主支架60的内部周边部分上。多个COF膜80将数据驱动PCB56连接到液晶面板45。COF膜80沿主支架60的外侧弯曲大约90度角,因而数据驱动PCB56设置在主支架60的外侧面上。
在主支架60的侧框架上安装有多个移动阻挡器85。该移动阻挡器85用于防止液晶面板45在水平方向上移开并将液晶面板45固定在正确位置。
大尺寸LCD器件,例如19英寸或更大的LCD器件具有下述问题,即在组装工序之后由于COF膜80的弹性,液晶面板45被抬起,而小尺寸LCD模块很少具有该问题。
图3是图解其中根据现有技术的LCD模块的液晶面板被抬起的问题的示图。
参照图3,将背光组件(图1的65)与主支架60耦合,然后将液晶面板45和数据驱动PCB56放置在主支架60上,然后将衬垫90与数据驱动PCB56的外侧面耦合,然后组装顶壳(图1的70),因而完成了LCD模块。衬垫90用作防止数据驱动PCB56由于在组装工序中的外部撞击或压力而受到损坏的 缓冲器。例如,衬垫90由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显示有限公司,未经乐金显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82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