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冷系统余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8212.1 | 申请日: | 200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99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李迪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迪文;姚云峰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捷诚信通专利事务所 11221 | 代理人: | 魏殿绅;庞炳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系统 余热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余热回收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冷系统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成本的不断提高,制冷系统能源的综合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现 有的制冷系统余热回收技术一般是通过在制冷系统的压缩机到冷凝器的管道 上安装专用的余热回收换热器来实现的。
如图1所示为制冷系统原理图,制冷系统由压缩机10、冷凝器20、节流 装置30、蒸发器40、制冷系统高温高压排气管50与其他相应的管道构成。蒸 发器40负责将冷库或冷柜内的储藏物的热量吸收,在其内部,低压低温气态制 冷剂带着这些热量进入压缩机10,压缩机10将低压低温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 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并将其输送到冷凝器20中,冷凝器20将高温高压气态制冷 剂的热量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然后,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变成了常温高压液态 制冷剂,流经节流阀30后,高压常温液态制冷剂变成低压常温液态制冷剂, 最后流经蒸发器40,再蒸发汽化后被压缩机10压缩,如此不断循环而实现连 续制冷功能。制冷系统运行时,经制冷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处于高温高压 状态,其温度一般在90℃至120℃之间,它所含的热量主要通过冷凝器20散 发到自然界,被散发的热量可以通过余热回收技术进行回收,以实现能源的综 合利用,降低生产生活成本。
图2所示为现有的普遍采用的制冷系统余热回收原理图。除余热回收换热 器60外,图2中各编号部件的名称与图1相同。为回收制冷系统散失的热量, 现有的工程技术措施是在压缩机10与冷凝器20之间的制冷管道上安装余热回 收换热器60来实现。制冷系统运行时,本来需由冷凝器20散发的部分热量就 可以被余热回收换热器60中的冷水吸收,这样,余热回收换热器60利用制冷 系统高温端散发的热量来加热冷水(或其他热介质),制冷系统的余热(或称 为废热)就被回收利用了。大力推广制冷系统余热回收技术不仅能节约能源, 降低成本,而且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但是,在图2所示的系统中,制冷系统余热回收技术改造工程因涉及到余 热回收换热器在制冷系统高温高压管上的安装问题,在制冷系统上进行此类改 造施工时,工程改造所面对的难度与风险是很大的。在既有的制冷系统高温高 压管上安装余热回收换热器,必须经历的施工工序依次为:停止制冷系统运转、 排放回收保管系统内的制冷剂、制冷管道的切割、余热回收换热器的安装与焊 接、制冷系统打压查漏及保压实验、冷冻油更换、制冷干燥过滤器更换、制冷 系统抽真空与真空保压、制冷剂的重新充注、制冷系统重新调试与运行。在处 理如此繁杂的施工工序时,一个常规的制冷系统余热回收工程将面临巨大的工 程风险,这些风险包括:制冷系统停止运行时用户的停产风险,制冷系统管道 因切割和焊接造成的制冷系统内部被污染的风险,制冷剂回收排放与保管时被 泄漏或损耗的风险,制冷系统因改造不能按时投入使用的风险等。除了这些风 险外,常规的制冷系统余热回收改造工程还有施工时间长、改造成本高、投资 回收期长的缺点,因此,常规的制冷系统余热回收改造工程的推广应用十分困 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制冷系统余热回收装置安装复杂、推广 应用困难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制冷系统余 热回收装置,包括管状壳体、左、右带颈密封管法兰和左、右开口密封圈,所 述管状壳体由上下半壳密封螺栓连接而成,壳体上分别开有一入水口和一出水 口,壳体左、右侧的内壁上分别设有环形凸台,左右端面分别设有连接法兰盘; 所述左、右开口密封圈的内径分别与待安装的制冷系统高温高压排气管的外径 紧密配合,左、右开口密封圈分别设置在壳体左、右侧内壁上环形凸台的外端 面上;所述左、右带颈管法兰分别包括沿轴线均分的上、下两半且该上、下两 半分别由位于其法兰外端面上的两块连接板螺栓联结为一体,左、右带颈管法 兰的颈部分别插装固定在壳体左右两端且法兰颈部的端面分别与左、右开口密 封圈抵靠。
上述方案中,所述连接板为弧形。
本发明,可以十分安全方便地在既有的制冷系统上实现余热回收技术改 造,施工时不需要破坏制冷系统任何管道及设施,甚至可以在制冷系统正常运 行的条件下进行施工。本发明所实施的工程改造具有施工时间短、施工工艺安 全便捷的特点,并且投资回收期短,便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制冷系统原理图;
图2为现有普遍采用的制冷系统余热回收原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迪文;姚云峰,未经李迪文;姚云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82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针对传染性肝炎恢复期的中药
- 下一篇: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中药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