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化合物及包括此化合物的液晶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8104.4 | 申请日: | 2008-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7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黄佩珍;陈安正;郑功龙;刘仕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9K19/34 | 分类号: | C09K19/34;C09K1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陈红;徐金国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化合物 包括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液晶化合物,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含对二氮己环基(哌嗪 基,piperazine)的液晶化合物。
背景技术
液晶具有介电与光学异方性,同时具备良好的分子取向与流动特性,当 受到光、热、电场或磁场等外界刺激时,分子的取向很容易发生变化,造成液 晶材料明暗对比的改变或显现出其它特殊的电气光学效果,若作成显示器,将 拥有质量轻、容易携带、体积小不占空间等优势,且能量消耗较低。因此,近 几年来,液晶材料俨然成为各种可携式电子及信息产品中不可或缺的显示媒 体,不只广泛应用于电子表、计算器及汽车仪表板的显示器,更被使用于例如 扭曲向列型(TN,twisted nematic)及超扭曲向列型(STN,super twisted nematic) 超薄型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材料。其它如笔记型计算机、投影机光闸组件或复印 机存储元件等,都显示了液晶材料在应用上的普遍与重要性。
于化学特性上,理想的液晶材料应具备宽广的向列型液晶相范围、低熔 点、低熔解热、物化稳定性及无色。而于物理特性上,理想的液晶材料则应具 备高介电各向异性(dielectric anisotropy,Δε)及高双折射率(birefringence,Δn)。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介电各向异性、高双折射率且无色、高光 热稳定性及高兼容性的液晶化合物。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化合物,具有下列化学式(I):
其中
Y1、Y2与Y3独立地为氢、卤素、氰基或氰硫基;以及R为C1~12烷 基或C1~12烷氧基。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组合物,包括:一第一液晶化合物, 具有上述化学式(I);以及一第二液晶化合物,具有下列化学式(Z1)~(Z9):
其中R1为C1~9烷基,B为卤素或氰基,R2、R3与R4独立地为C1~10 烷基,其中一亚甲基(methylene)为氧原子或乙烯基所取代,至少一氢原子为氟 原子所取代,R5与R8独立地为C1~10烷基,其中一亚甲基为氧原子所取代, R6、R7与R9独立地为C1~10烷基,A1、A2、A3与A5独立地为反式-1,4-环 己基(trans-1,4-cyclohexylene)或1,4-亚苯基(1,4-phenylene),A4为1,4-亚苯基, 其中至少一氢原子为氟原子所取代,Z1为亚乙基(ethylene)或乙炔基,m与n 为0~2,X3为氢或氟,其中该第一液晶化合物与该第二液晶化合物的重量比例 介于0.5∶99.5~35∶65,优选地,该第一液晶化合物与该第二液晶化合物的重 量比例介于5∶95~10∶90。
本发明利用对液晶分子化学结构的修饰,以改善其化学特性及物理光电 特性,以利应用于各种液晶显示组件。本发明液晶化合物的特征在于其分子结 构中导入一哌嗪基(piperazine),以提供电子对产生共振,增加偶极距(dipole moment),并通过结构中的极性官能基(Y1、Y2及Y3)产生拉电子效应,而提高 介电异方性(Δε),另一方面,由于增长分子主轴上的共轭结构可提高液晶分子 双折射率,因此本发明于液晶化合物的分子主轴上导入例如苯环及叁键的共轭 结构,以提高其双折射率(Δn)。此外,本发明液晶化合物末端极性官能基(Y1、 Y2及Y3)为无色的卤素、氰基或氰硫基,使导入该等官能基时不至干扰显示器 效果。另本发明大偶极距、低粘度的高介电各向异性液晶化合物应用于例如扭 曲向列型(TN)、胆甾型(ChLC)或高分子聚合型(PDLC)的液晶配方时,也可降 低驱动电压。综上所述,本发明液晶化合物除可达到高介电各向异性及高双折 射率外,也具有无色、高光热稳定性及高兼容性的优点。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 施例作详细说明如下: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81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麦野生近缘物种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 下一篇:种质资源与小麦遗传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