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器的检测方法及其系统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187832.3 申请日: 2008-12-23
公开(公告)号: CN101762921A 公开(公告)日: 2010-06-30
发明(设计)人: 蔡琇如;叶欣达;程郁娟;于学玲 申请(专利权)人: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主分类号: G02F1/167 分类号: G02F1/167;G01M11/02
代理公司: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代理人: 程伟;王锦阳
地址: 中国台*** 国省代码: 中国台湾;7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显示器 检测 方法 及其 系统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器的检测方法及其系统,尤指一种电子纸显 示器所产生的残影现象(ghost image)的检测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显示科技的进步,新的显示介质材料不停地被开发 应用。有别于目前主流的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平 面显示器(Flat Panel Display,FPD),电子纸(E-paper)具备″类纸 (Paper-like)″的优点,其材质轻薄、具有可弯曲性且易于携带。电子纸 显示器包含电泳式显示器,其显示画面的光学特性是通过显示介质中 微胶囊(Microcapsule)内带电的黑色与白色粒子所在的位置所决定。电 泳式显示器为反射式的显示器,它反射了外在环境光源而无需内建背 光源(Backlight)。此外,电泳式显示器具有双稳态(Bistable)特性,其于 电源关闭后仍能保留原有显示影像,只有在需要更新画面时才需要使 用电力,因此可减少耗电。另一方面,电泳式显示器不需要偏光片, 所以能保持高的反射率,且在阅读时几乎无视角的限制。

然而,电子纸显示器虽有上述优点,残影现象影响了显示画面的 影像品质,其使得使用者产生阅读上的不舒适感或是造成资讯显示的 谬误。由于电子纸显示器中粒子的光学状态,亦即,灰阶的变化,是 通过施加一电信号至两端的电极板,藉以驱动带电粒子的移动。因此, 带电粒子基于该电信号而位移的相对位置决定了灰阶亮暗的程度。残 影现象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无法准确地预测该电信号的大小,使得设定 灰阶和实际灰阶有所误差。一般而言,设定灰阶和实际灰阶的关系取 决于许多因素,例如电信号与带电粒子移动的距离并非呈线性关系, 或者亮度衰减的速度会随时间而变化,又或者各种作用力的影响,例 如温度变化、粒子间的库仑静电力、重力等,亦会造成带电粒子的移 动而使得亮度下降,进而产生显示画面残影的现象。

美国专利公开案US 2007/0164982揭示一种不受不同的初始光学状 况的影响而可达到均匀影像稳定度的电泳式显示器。参照图1,曲线 100、110、120及130分别表示从一黑色、深灰、浅灰及白色初始状态 到达白色光学状态后,其亮度随时间的变化。举例来说,在t=200秒时, 从一黑色初始状态到达白色状态的亮度(曲线130)会低于从一深灰色 初始状态到达白色状态的亮度(曲线120),而后者又低于从一浅灰色 初始状态到达白色状态的亮度(曲线110)。此一亮度衰减率的差异产 生了残影现象,因此,为了得到共同的亮度衰减特征,每一个别电压 波形会新增至少一个重新定址脉冲(re-addressing pulse),藉以达到影像 保持效果。

由于残影现象是电子纸显示器中影响显示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 随着电子纸显示器制造方法的改进以及不同的驱动机制下,需要有相 对应的残影检测方法。目前残影的判断机制仰赖品管人员逐一检视每 片面板的影像品质,该方法容易因为品管人员的认知标准不同,造成 对于良品和不良品的判断流于主观,进而影响检验品质的一致性与稳 定性。此外,该检测方法实质上相当耗费时间及人工成本,因此,有 必要提供一种适用于电子纸显示器的残影检测方法及残影检测系统, 藉以订出可量化的检测方法及系统以期符合市场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揭示一种电子纸显示器所产生的残影现象的检测方法及其 系统。

本发明的电子纸显示器的残影检测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包含以下 步骤:取得一残影指标的临界值,显示至少一个子画面于该电子纸显 示器,依据该子画面的光学状态进行反射率的测量,以及检查该反射 率是否大于该残影指标的临界值。

本发明的电子纸显示器的残影检测系统的一个实施例,包含一载 具、一反射率测量装置和一处理装置。该载具被建构以承载一电子纸 显示器,其可显示一测试图样以及至少一个子画面,且该测试图样具 有多个光学状态。该反射率测量装置耦接于该载具且被建构以测量该 测试图样及该些子画面的反射率。该处理装置耦接于该反射率测量装 置且被建构以检查该反射率是否大于该残影指标的临界值。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78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